【行医故事】从一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探讨中医辨证思维模式

2020.02.13 95阅读 评论数 0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治疗特点。按现有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在接诊之后,通过四诊收集患者资料,然后进行辨病、辨证,按现有的疾病、证型诊断标准进行对照,最后确定患者的“证型”,然后根据“证型”寻找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在《中医诊断学》及《中医内科学》中均为此思维模式。但这种思维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很好的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笔者近期治疗一高血压患者,前医根据此思维模式,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经过“改良”版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患者某,女,34岁,2019年10月9日入院。主诉“发现血压升高7年,加重伴头部胀痛1天”。患者7年前与人争吵后自觉头痛,自测血压升高,可达160/110mmHg,自服降压药后症状缓解。后于我院门诊治疗,多次调整降压方案,血压控制不理想,平素血压多高于150/110mmHg。后患者长期服用清肝类中药降压,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头晕头痛仍反复发作。1年前自觉疗效不佳停止服用所有药物,未规律加测血压。1天前再次与人争吵后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自测血压218/157mmHg,就诊于我院。刻下症见:头部胀痛,无头晕。口干欲饮,饮后缓解,无口苦。手足心热。饮热时头部汗出。平素多食冷饮,性情急躁。纳眠可,二便调。体型偏胖,面色潮红。舌淡,偏暗,苔薄白,润,脉沉细弦坚。否认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末次月经2019.9.26,周期28天,经期5天,色可,量可,有血块,无痛经。父亲高血压病史。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病史、体征,最高血压218/157mmHg,无其他危险因素;排除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性高血压,可诊断为“高血压3级 高危组”。中医诊断为“头痛 肾虚寒盛,阴格阳证”。 入院后完善头颅核磁、CT、腹部超声、肾动脉血管、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急则治其标,迅速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口服”及“乌拉地尔注射液泵入”治疗,在2-6小时内降压至160/100mmHg;调整降压方案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 1片 qd、琥珀酸美托洛尔0.5片 qd”治疗,监测血压,动态调整降压方案。 中医治疗,起手以温阳散寒,纳气潜阳为主,方药如下:附子30g 砂仁12g 黄柏30g 牡蛎15g 干姜15g 当归30g 生甘草9g 山萸肉6g 生黄芪15g 天麻30g 川牛膝12g 羌活9g,3剂配方颗粒,水冲服。 10.14查房,患者手足心热、口干明显缓解,面部颜色正常。畏寒,小便频。舌淡红偏暗,苔略腻,脉沉弦。晨起血压156/114mmHg。调整降压方案为“缬沙坦氨氯地平1片 bid、吲达帕胺2.5mg qd”。中医方面考虑内寒已化,正虚本相已显露,治以甘温益气,辛甘化阳,方药如下:黄芪60g 党参15g 当归30g 白芍30g 丹皮15g 附子12g 丹参30g 砂仁9g 黄柏6g 肉桂15g 怀牛膝12g 炙甘草30g,3剂配方颗粒,水冲服。 10.17查房,晨起血压139/90mmHg,未诉明显不适。舌淡红偏暗,苔略腻,脉弦偏弱。继以补气升阳化湿为法,方药如下:生黄芪30g 肉桂15g 炒白术30g 杏仁12g 升麻9g 羌活30g 附子12g 当归30g 菖蒲15g 炙甘草30g 党参12g 川牛膝15g,3剂配方颗粒,水冲服。 10.18晨起血压127/89mmHg,10.20晨起血压128/87mmHg,10.21晨起血压125/82mmHg。未诉明显不适,舌淡红略暗,苔薄白,脉沉,尺弱。治以温阳补肾,方药如下:熟地15g 山萸肉12g 附子15g 肉桂30g 当归30g 白芍15g 生黄芪30g 大枣60g 丹皮30g 桂枝30g 葛根12g 羌活15g,3剂配方颗粒,水冲服。 10.22晨起血压120/85mmHg,未诉明显不适,头汗明显减少,病情稳定。经请示上级医师后准许出院。 2.讨论 2.1 中医诊断    患者以头晕头痛就诊,刻下症见,头部胀痛,无头晕。口干欲饮,饮后缓解,无口苦。手足心热。饮热时头部汗出。平素多食冷饮,性情急躁。纳眠可,二便调。体型偏胖,面色潮红。舌淡偏暗,苔薄白,润,脉沉弦细坚。属中医“头痛”范畴,从症状看,似乎属于“肝阳上亢证”,治当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但患者颜面潮红、手足心热、口干、饮热时头部汗出,似乎属于热证;而舌淡暗,苔薄白,润,似乎属于寒证。而脉象,沉弦细坚,似乎也属于寒证,且弦脉,似乎提示病位在肝。但患者长期贪凉饮冷,且曾经长期口服中药控制血压,治法多为清肝热,补肝阴等,效果不理想。    患者脉证不符,当以何为准?课本上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在临床中灵活运动。但是具体到这个病例,应该是“舍脉从证”还是“舍证从脉”?还是有其他方案? 在《景岳全书·脉神章》中提到,“部位之独者,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指在收集信息、分析病情的时候,如果出现了与常规逻辑不符的地方,这里就是病机核心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舍脉从证”或者“舍证从脉”。    从脉象看,患者脉沉弦细坚,“弦应东方肝胆经”(《濒湖脉学》),提示脉位在肝胆。但“弦脉收敛病,气机不舒展。治弦须养中,用药忌收敛。疏泄畅通,则气机舒展;疏泄不通,则气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内收聚之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脉法篇·弦缓二脉》)“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脉诀汇辨·弦脉》)均提示弦脉并不止提示病在肝胆,提示阴中有少阳,寒为主,少阳初生之象,结合脉沉细坚,均提示本患者属寒证。而患者症状,看似热像,又如何理解?    《外经微言·阴寒格阳篇》中,“盘盂问于岐伯曰:大小便闭结不通,饮食辄吐,面赭唇焦,饮水亦呕,脉又沉伏,此何症也?岐伯曰:肾虚寒盛,阴格阳也。盘盂曰:阴何以格阳乎?岐伯曰:肾,少阴经也,恶寒喜温。肾寒则阳无所附,升而不降矣。”这里,盘盂提出的问题,从症状表现看,似乎属于热证,但脉属寒象,当如何理解。岐伯做出的回答是,阴格阳证。而阴格阳证病机为“寒邪太盛,拒绝过坚,阳杜阴而力衰,阴格阳而气旺,阳不敢居于下焦,冲逆于上焦矣”,因此表现为热,而脉提示为寒象,其病因为寒邪太盛,与本病病机相符。患者头部胀痛、面色潮红、饮热时头部汗出、手足心热,均为平素贪凉饮冷,导致寒邪太盛,阳气不得入于阴所致;而患者口干,苔润,体型偏胖,均提示阳不化阴。因此,本患者诊断为肾虚寒盛,阴格阳证。而治疗,当“以热治之”。 2.2 治疗过程 本病患者起始治法为温阳散寒,纳气潜阳,方以潜阳丹合封髓丹加减为主,方以附子、砂仁、干姜温阳散寒,开阳气下潜之通路;牡蛎、川牛膝潜阳;山萸肉、当归补阴纳阳;天麻、黄柏清浮热;羌活、黄芪散寒固表;生甘草调和诸药,温运中焦。 二诊时患者手足心热缓解,出现畏寒的症状;口干明显缓解,小便变频。一诊方药以热药为主,温阳散寒,服药后却畏寒。此为患者阳气已潜,表阳不足,正虚本相已显。口干明显缓解,小便频,为阳气入里,寒冰已化,津液得布。二诊方药继续温阳散寒,化湿固表,以黄芪固表扶正,怀牛膝、肉桂、附子温阳,当归、白芍、丹参、丹皮养血纳阳,砂仁化湿,黄柏反佐,炙甘草调和诸药,辛甘化阳。 至四诊时,患者脉沉,尺弱,坚相不显。提示患者寒已散,而阴不足。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阳,无阴则阳无所附,四诊方剂以熟地、山萸肉为君,阴阳相配,以收全功。 2.3 思维模式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应该如何理解这两个特点? “整体观念”,强调的更多的是收集资料的完整性,从多方面去分析讨论病情。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分类,总结出一个“证”,然后根据“证”进行治疗,也就是“辨证论治”。从本例患者来看,收集的中医临床资料包括:头部胀痛,无头晕。口干欲饮,饮后缓解,无口苦。手足心热。饮热时头部汗出。平素多食冷饮,性情急躁。纳眠可,二便调。体型偏胖,面色潮红。舌淡,偏暗,苔薄白,润,脉沉细弦坚。课本上强调的“肝阳上亢”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基本符合肝阳上亢的临床表现,似乎可以诊断为肝阳上亢,前医也多从肝阳上亢论治,但效果不理想。可以简单的归纳原因为没有准确辨证,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辨证的模式有问题。 现行的“辨证论治”,是一种分类的模式。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对各个病的论述,均为将某个病分为某几种证型,然后分别对应某个方子,进行治疗。在这种分类的思维模式下,即是对“整体观念”的一种割裂。所谓分类,即是使用收集到的各种临床资料或者表现,然后参照现有的各个类别的表现或者诊断标准,一条一条的进行对照,最终确定到某个“类”上,即最后得到所谓的“证”。因此,也有人把“辨证论治”的“证”理解为“证据”。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容易产生偏倚,导致最后结果的出偏。因为要完全收集临床资料,临床上可行性不高;在收集到一些有指向性的证据之后,就又会容易向相应的方向去收集证据。比如此例患者,在问诊时,患者主诉为头痛,同时存在急躁易怒、面红、手脚心热等表现,很容易指向“肝阳上亢”的诊断,继续收集证据时,再看到“脉弦”,更能增加“肝阳上亢”的印象,而忽略了平素贪凉饮冷、长期服用清肝疏肝类中药而效果不明显。 若要减少出偏,应该怎么做呢? 这时候应该体现出“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不单纯是说人体各部分是一个整体,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同时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不能只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如,病在表,而不顾里,病在阳,而不顾阴;本例患者从症状表现看,看似热证,但也虚分析患者寒象。可参考西医中物理诊断模式,在接诊之后,收集患者现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后,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对患者各系统、各部位均进行观察。应用于中医,在进行辨证诊断时,如三焦辨证,判断病位在上焦的同时,仍需诊察中焦、下焦的情况;卫气营血辨证,发现卫分表证,仍需观察气分、营血分,有没有气分热、气分寒等情况。这样,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才能更好的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证”。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高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糖尿病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糖尿病临床上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治疗。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 搜索性欲减退 谢江强

    性欲减退除少数是器质性疾病、炎症所引起的之外,大多数属于亚健康状态。多数妇女在妊娠期间性欲有些减退。实验研究表明,性欲减退的女性,其焦虑、抑郁、偏执和敌意均明显高于男性,焦虑和愤怒能直接抑制性欲。

  • 减肥茶饮方 陈鹏

  • 浅谈四圣心源之黄芽汤 王飞

    黄芽汤是由人参、干姜,甘草、茯苓组成。因此,黄芽汤虽没提及具体治疗什么疾病,但是它的治病大纲却已经很明确了,可以这样说,在四圣心源书中只要是黄师辨证属阳虚脾湿所致,都会从黄芽汤的基础方上裁化用药组方。

  • 甘草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组成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4枚(擘)、黄连3克方中炙甘草起到和中缓急、补虚益气的作用;黄芩清肺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则补脾和胃;黄连则清热燥湿。适用人群与禁忌甘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不和、心火旺盛、肠道湿热等症状的人群。

  • 血管性神经性水肿性荨麻疹康复案例思考 朱强伟

    去年同期,我以血管性水肿性神经性荨麻疹,全程用中医辩证治疗+埋线近四个月,西药全停,症状偶发,由于疫情,无法继续治疗,又口服激素但不能停。发作时“关节疼痛”;眼睛剧痛伴视力下降;呼吸困难,眼睑嘴唇浮肿等……

  •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 许春杰

    岳美中谈延年半夏汤,《古今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除此以外,延年半夏汤所治范围尚广。急出延年半夏汤全方,2剂后霍然而愈。我国中医药数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勤于采掘,不忽略古之成方,所得又何止延年半夏汤一方而已。

  • 要懂得敬畏人体生物钟 谢江强

    要懂得敬畏人体生物钟:调理慢性肠胃炎小张是个只要工作压力大了,或是因为出差在外饮食、居处不习惯,就容易便秘的人。人身体里有一个生物钟,时间到了就要进食、休息、睡眠、工作等,一旦打破其中任意一个规律,就会影响到其他。

  • 理中丸 李华歆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丸的组成其实很简单,甘草、干姜温里阳,白术补土祛湿,人参大补元气。这里说的理中丸是以丸剂出现,而仲景明确告诉我们丸药的力量不足汤剂,而其加减法非常值得玩味!

  • 遗憾的中秋节 陈鹏

    文/陈鹏医生中秋的月,一个字:圆。苦难的日子,就像树上的树叶一样密密麻麻,数都数不过来,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肉吃,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是灰色的,童年是饥饿的,中秋节是没有月饼的。今夜的月饼也是苦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