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条文

2024.06.28 2阅读 评论数 1 2
  

 感谢大家支持,请点击下方页面加入我们吧!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对照条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这两条对比起来也十分有趣,首先二者有很大的相似处,二者从脉象来说都见“浮脉”,从症状上来说,二者都“小便不利”、“热”、“渴”,细微差别就是71条“热”的程度是“微热”,而且“渴”的性质是“消渴”,而223条的“热”则是“发热”,进一步表明患者“渴”的同时是“欲饮水”,最大的不同就是治疗上前一条用的是具有“温阳化气、补土利水”作用的“五苓散”,而后者则用的是具有“润燥滋阴,通利小便”的作用的“猪苓汤”!

 我们先分别解释一下两条条文,首先第71条明确说的是一个患了太阳病的患者,医生用了发汗的方法后,汗出得似乎太多,造成了胃中的津液缺乏,继而产生了燥证,患者此时出现了“烦躁不得眠”的症状,这是由太阳病转入阳明病的表现,正如“有诸内者皆求之于外”,因为患者出汗太多导致了胃中津液不足,所以患者就会本能的用喝水的方式来寻求补充津液! 

 我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就是每逢大旱天气时间久了再遇到连续的下雨天气就可能会造成涝灾。引申到人体来说是也一样的道理,经过“大汗出”后胃中津液亏少有了“燥证”,如果我们此时喝水太多,这个时候“胃气”还不能一下“消化”这么多的“水”,而“水”就会在体内积聚变成“水饮”,所以医生为了预防这样的情况发生就要指导患者先少量慢慢的饮水,令胃气慢慢恢复才行。

  前一段其实都是对下面条文的“铺垫”,后面患者见了“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就是因为患者不遵守医生建议而大量喝水引发的症状,首先“脉浮”主表,这可能说明此时患者体内正有一股力量浮于表面,此外,“脉浮”也代表着体内可能存在一些热证,“小便不利”说明此时体内的津液要么就是损失太多,虚得已经没法变成“小便”了(可参考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此时体内津液在运行上有了“郁滞”,使“津液”发生了郁堵而不能从“小便”而出,这点下面“微热消渴”正好说明了问题,“微热”应该是由于津液郁堵产生的“郁热”,对于“消渴”的理解一种是指患者喝多少水都不觉得解渴,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说患者就是喝了很多的水,但是却不见有相当数量的小便(或者其他形式,如汗、利等)排出,“水”好像是在体内被“消除”一样!我个人觉得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再从方药组成上理解

 五苓散
 猪苓 (去皮) 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去皮) 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从“多服暖水,汗出愈”可以反向推断原来的患者应该是“少汗”或者“无汗”,因为患者此时就是因为津液运行的通路有了郁滞,所以“小便不利”,郁积的“津液”进而成为“水饮”,“水饮”闭阻腠理生热所以“脉浮”,“微热”,用了“五苓散”温化了“水饮”,进而使腠理得开,水道得通,所以才会“汗出愈”,这时的“汗”其实是“水饮”得“化”的体现!
 而对于位于阳明病篇的第223条的理解则是:患者事实上是已经有了阳明病的表现,我们知道阳明病的本质是“胃家实”,而外证是“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里的“脉浮发热”正是胃中燥热引发的,患者也“渴欲饮水”,只不过喝完水了,症状不仅没有得到太多改善反而出现了“小便不利”,说明喝进去的水并没有被体内吸收而是与“热”一起搏结产生了郁堵,进而使水道不通,所以引发了“小便不利”!
  再从方药组成上去解释!

  猪苓汤
  猪苓 (去皮) 一两  茯苓 一两  泽泻 一两  阿胶 一两  滑石 (碎) 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茯苓、泽泻可以通利三焦,配合滑石清热利小便,这里使用阿胶主要是取它润通的作用,帮助通利小便!
 根据两个条文的对比,我们知道仲景之学的奇妙之处往往就是在细微之处才能见到真谛!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耳鸣的调理 谢江强

    引起主观性耳鸣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有外耳道炎症,耵聍异物,中耳炎,肿瘤阻塞,鼓室内病变,耳硬化症,梅尼埃病,耳毒性药物中毒等。(五)耳鸣的膏方调理《极简膏方治百病》。

  • 《金银花:中医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神奇瑰宝》 白成振

    我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此法,效果显著,尤其在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时,金银花的清利和收敛功效能发挥双重止泻效果。

  • 泽泻汤 李华歆

    说的是位于心下的位置本有停饮,因为水饮的异常停留导致中焦不能有效行使“升清降浊”的功能,所以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此时考虑可以使用“泽泻汤”!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6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6医案50杨某,男,30岁。治以散寒化湿理气,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正气散芳香之品为多,芳香药物不宜久煎,故嘱其煎开后,再煎5分钟即可。医案51侍某,女,51岁。配7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200mL,早晚各服200mL。

  • 为什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特别难治? 于军

    今天上午门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有四位,年龄从66岁到76岁不等。约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60岁以上的患者中约6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而7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则高达7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茵陈蒿汤 李华歆

    ——爱因斯坦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茵陈蒿汤!小便不利与腹满均是水湿停留的表现,身黄鲜明为热重,可与“茵陈蒿汤”治之!金匮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 脉法新悟(十一) 陈玉佳

    案:刁右,33岁。鼻腔奇痒、刺激不适已4月,鼻咽镜见黏膜充血。案:易右,50岁。外院诊断副鼻窦炎,平素性躁急易怒。经专科检查为鼻炎和副鼻窦炎。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喉科八味汤 潘洪波

    喉科八味药组成: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0g薄荷6g桔梗10g甘草6g僵蚕6g蝉蜕6g熬制时水煎十分钟左右,香气大出即可,因为方中药物气味轻清,熬制时间不宜过长,服药一日分三至四次,服完即可。

  • 黄连在经方中的运用 彭功伟

    黄连一药,经方用之较广,大致功用如下:①心中烦用黄连,如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方中用黄连清心火。②清热止痢用黄连,如葛根芩连汤中用黄连清肠中之热邪。②黄连配阿胶,常用于养阴清热,如黄连阿胶汤。黄连临证中运用很多,使用得当可治愈很多疑难疾病。

  • 骨质疏松症防治 张宝华

    骨质疏松症可影响全身骨骼,但最常见于脊柱、髋部和手腕等部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