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针灸临床心得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1.取穴以局部穴位为主,辨证配以远端穴位。
眼睛位于头面部,目系与脑直接相通,针刺局部穴位可通窍活血,疏通局部经气。取穴如眼眶内穴位睛明、承泣、球后,邻近组织穴位如太阳、瞳子、丝竹空、攒竹、风池等,尤其是睛明、球后、承泣、风池四穴,针感强,疗效显著。睛明为膀胱经经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脉五脉交会穴,古今文献中均记载其为治疗目疾要穴,《甲乙经》载其主治: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目硫硫无所见、眦痒痛、淫肤、白翳。《百症赋》:“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承泣为胃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具疏风清火,祛邪明目之效;球后为50年代未发现的新穴,一经发现即广泛用于治疗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多种眼疾;风池为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热病,头面强痛,脑部疾患及头目五官疾患,《千金方》中载配及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针灸大成》配睛明、合谷、太阳治胬肉侵睛。四穴均为眼科治疗常用穴,临证上,尚可根据病情配以三阴交、足三里、光明等穴。
病例一:黄××,男,35岁,司机,车祸致昏迷、脑挫伤、右侧颞骨骨折经手术抢救治疗后诸症好转,唯双目视物不清,视物易疲倦,经中西药物治疗二月余无效而转针灸治疗。查:双眼球活动正常,远视力左眼0.1,右眼0.6,眼底检查示:双视神经乳头苍白,颞侧较鼻侧明显,边界清,血管较细,左眼视乳头苍白较左侧更明显。双视神经孔X光片检查示:双视神经孔大小形态正常,舌淡暗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诊断:青盲(视神经萎缩)。治以通窍活血,调补肝肾。穴取双侧睛明、球后、承泣、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光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每日一次,每次选用5~7穴,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天。睛明、球后、承泣等穴以压针缓进法进针,深刺,使针感扩散至整个眼球。太阳、风池穴以行经导气法,尽量使针感向眼球方向传导,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用捻转补法。经四个疗程的治疗,视力增至左0.3,右0.8,双目干涩,易疲倦感消失,复查眼底无改变。
2.针刺手法:
眼眶穴位宜深刺,重视针下反应,远端穴位根据虚实情况而采用补或平补平泻手法。眼眶呈锥体形,前宽后窄,眼球本身亦不是正圆形,其前后较长,似卵圆形,眼球与眼眶内侧壁、眼眶下缘之间空隙均较大,故睛明、承泣、球后等穴较易深刺,一般可针至1~1.5寸。进针时将眼球稍推开,压针缓缓进针,当针突破肌层时常有突破感,即进入较疏松组织,此时应注意,不宜再深刺。眼球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故不宜捻转和提插,可刮动针柄以加强针感,出针后应按压针孔。此三穴的针感多为酸胀感或眼球突出感,有时可伴有温热感,针刺时患者常有眼泪流出。风池穴针刺时应尽量使针感向眼球或眼底扩散,可根据病情行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鉴于多数眼病患者来诊时多呈慢性,多呈虚或虚实夹杂,故足三里、三阴交、光明等远端穴位多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
3.背俞穴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一定部位,针刺背俞穴可调整、振奋脏腑机能。眼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目能视;肾主藏精,生脑髓,目系为脑新生,且精血同源,精血可互相化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目有赖于脾胃所化生气血的濡养,李东垣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故临床上常配以肝脾肾胃等脏腑背俞穴。尤其是眼底组织病变,配合应用背俞穴,可取得相得益彰之妙,如上病例一。
4.急性眼病的治疗:
急性眼病来针灸者不多,但对于某些眼科急性病如急性视乳头炎、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青光眼等,若针刺治疗得当,亦可取得桴鼓之效。急性病多为实证、热证或阴虚阳亢生内热,穴位多取外关、合谷、太冲、三阴交、太阳等穴,用泻法,太阳穴可点刺入血,以起清热泻火滋阴涵木之效。
病例二:谢××,男,30岁,因眼眶疼痛、双视力急剧下降二天入院住眼科,无远视力,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见视乳头轻度充血,体见眶深部痛,转动眼球时有牵引痛。眼科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经抗菌素、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剂治疗一周无效而来针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胆实热,治以清热泻火,取双侧睛明、太阳、承泣、风池、外关、合谷、太冲穴,除承泣、睛明穴外,余穴均用泻法。针一次后眼眶疼痛减轻。次日去睛明、承泣,改用球后、攒竹穴,视力有所好转,视物稍清晰,如此交替治疗10次,双眼视力恢复至1.0,无眼眶疼痛,出院当地继续治疗。
5.跷脉交会穴的应用:
《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对于眼球运动神经麻痹所致的内、外斜视,我们据此选用阴阳跷脉交会穴。《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又据《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内眦”;《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出人迎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睛明穴为阴、阳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五脉交会穴,风池为阳跷与足少阳、阴维之交会穴,承法亦为阳跷脉与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针灸大成》载八脉八穴中,申脉通于阳跷,照海通阴跷,临床上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将外展神经麻痹致外展受限,内斜视按“阴跷为病”用照海、交信、睛明等穴,动眼神经麻痹致内受限、外斜视按“阳跷为病”用申脉、风池、睛明、承泣等穴。
病例三:唐××,女,18岁,学生,脑室出血引流术后,肢体恢复良好,唯右眼复视,右眼球内斜视,外展受限,曾在某医院针灸科治疗一个多疗程(16次)无效而转来我院就诊。来诊时见:四肢功能基本正常,神志清醒,言语流利,左眼视力,眼球运动均正常,右眼,内斜视,外展受限,外展时目外眦露白约0.5cm。针取球后、瞳子、风池、太阳、天柱、照海、三阴交、睛明(均为右侧),每次4~6穴,经三个疗程共计30次治疗后基本好转,外展时目外眦露白约0.1cm。因开学不能来院诊治,嘱患者自灸右风池、瞳子以善其后。
6.讨论:
眼睛周围有许多针感颇强、疗效确卓的穴位。十二经脉或直接与眼相联系,或有支脉、经别“系目系”,或是源于或止于眼周。针刺可以调整脏腑气血,疏通经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眼眶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针刺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抗类,激活兴奋视神经纤维等,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眼病针灸临床心得
国医大师唐由之:眼底病须全身辨证
首届国医大师唐由之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认为眼科疾病须全身辨证论治。中国中医眼科医院周尚昆介绍了唐由之学术思想。
微观辨证:眼部望诊是微观辨证的基础,仪器的使用使的眼底病变更为直观,变局部为整体,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
气血辨证:眼是多血多气器官,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当责之于气血。
阴阳辨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为阳不胜阴。治疗原则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阴病治阳的方法,培补肾阳。
体质辨证:据体质辨证施治,对无明显症状的动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发生在中青年人、阴虚、气虚体质人较多。
病因辨证:青光眼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眼压稳定后用中药治疗,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
专方辨证:对于病因明确,证型单一可用,例如明睛颗粒的使用。
国医大师廖品正:内障眼病多虚多瘀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主张内障眼病多虚多瘀,用药时注重药物的多效性,不论补泻均不矫枉过正。她认为活血化瘀药、麝香冰片等通窍药久用耗气伤阴,须阴阳合抟而睛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翔介绍了廖品正的代表方。
优糖明1号方:益气养阴、补益肝肾、通络明目。兹用黄芪、葛根、干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
优糖明2号方:益气补肾、化瘀通络、消痰散结。兹用黄芪、枸杞、山茱萸、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生蒲黄、三七粉(冲服)、益母草、地龙、昆布。
养阴明目方:滋养肺肾、清热明目。兹用干地黄、石斛、麦冬、五味子、枸杞、丹皮、桑叶、菊花、蝉蜕、薄荷、白芍、甘草。
化瘀消肿方: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兹用益母草、川芎、生蒲黄、三七、牡丹皮、桑白皮、地龙、昆布、黄芪、白术。
兔苓丹:滋肾益脾、化瘀消滞。兹用菊花、菟丝子、枸杞、茯苓、白术、丹参、莪术、山楂、昆布、三七。
韦氏中医眼科:外眼病多为风火
韦氏中医眼科发源于浙江省东阳市,历代传人中以韦文贵、韦文轩、韦玉英、韦企平为代表,擅长采用中药、针灸等内外治法治疗多种内外障眼病,认为外眼病以风火为主,祛邪解表,轻可祛实。对于实火可以釜底抽薪,对已经中西医治疗后的疑难杂症,一方面要扶正祛实,另一方面要把西药全部停药后再使用中药。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韦企平介绍韦氏眼科用药特色如下。
药量少:羌活、细辛、蝉衣、薄荷、黄连等常用1~3克,荆芥、防风、辛夷、牛蒡子、桑叶等常用3~6克,甘菊、木瓜、草决明、青葙子、蔓荆子等常用9克左右。
组方精当:四物翳汤:四物汤加木贼草、白蒺藜、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赤石脂、石决明二药是治疗角膜病常用之品,通过临床观察,二药合用对角膜溃疡有减轻炎性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和消退角膜翳作用。
庞氏中医眼科: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
庞氏中医眼科创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130 多年,其间涌现出了庞传薪、庞赞襄、庞万敏等一大批知名的中医眼科专家。河北省眼科医院张铭连介绍了庞氏中医眼科独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
火热理论:主张目无火则不病,善治目者以清热泻火为先。但用药上又忌大苦大寒之品,用药多用甘寒药,少用苦寒药。
四大地点学说:眼之上为太阳膀胱经,属太阳地;眼之下为阳明胃经,属阳明地;大眼角(内眦)为少阴心经,属少阴地;小眼角(外眦)为少阳胆经,属少阳地。临床根据病变累及的部位,结合全身经络在眼上的聚散离合来遣方用药。尤重调理脾胃,养护中气。
目病多郁论:认为眼病虽有虚实之分,但无论虚证、实证,其症结都是“郁”,实证为因郁而滞,虚证为因郁而虚。治疗原则舒肝解郁,健脾清热,常用逍遥散加减。
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分类:热性眼病采用分期论治;杂性眼病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其治疗也围绕精、气、血、津液等进行辨治。
目络瘀阻论:缺血性眼病是常见的眼科疾病,“瘀阻”病机不同,治疗各异。
名中医陆南山:治疗眼病宜求本
陆南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仁济医院中医眼科主任。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星伟介绍了陆南山学术思想。
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宜治病求本,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如“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病,要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不管临床证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特拟“减味阿胶汤”为该病专方。
陆南山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如将《伤寒论》中的白虎汤用于治疗色素膜炎,吴茱萸汤用于治疗急性青光眼的头痛呕吐;《原机启微》中的黄连天花粉丸(汤)治疗慢性结膜炎;《银海指南》中的柏香丸治疗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者。
名中医高健生:温阳通络开郁法
高健生,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原院长,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擅长治疗眼科多种疑难病症。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严京介绍了高健生学术思想。
高健生发现古今医家治疗眼科疾病时祛风清热药使用较多,从肝论治眼病多,但从阳气、阳虚论治者相对较少。眼病患者中老年人多、慢性病多、疑难病多,若不辨明阴阳寒热,一味使用寒凉药物,反而更伤人体阳气,加重病情。故而在治疗多种眼疾时需注意顾护阳气,组方中寒热并用,既清在上之热,同时使用附子、细辛、干姜、川椒等辛热之药助肝脾阳气。如用《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视神经炎、过敏性结膜炎、糖尿病眼病、静脉阻塞等病,疗效甚佳。
常用益气升阳举陷法,如对气虚日久而阳虚的患者,益气、补脾阳、温肾阳,补火生土,常选用附子、仙灵脾、川草乌等。尤其需应用散阴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之川椒,集温阳、通阳、引阳于一身。并根据目为上焦,居阳位,重视升阳药、引经药的应用,祛风药不局限于升麻、柴胡,还可以用蔓荆子、防风、白芷、羌活等。
名中医张望之:从郁论治五轮方
已故全国知名眼科名老中医张望之,著有《眼科探骊》。张望之受老师赵化龙“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眼病亦然”的影响,认识到内障眼病多因久病生郁,郁久而生眼病。故以开郁导滞为治法,倡导“从郁论治眼病”,创制五轮主方,疗效优异。河南中医学院张风梅介绍了张望之五轮主方。
肉轮主方:健脾和胃,清热燥湿。茯苓30克、丹皮24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滑石10克、川芎10克、薄荷10克。
血轮主方:清热凉血,活血通滞。淡竹叶30克、丹皮24克、栀子10克、陈皮10克、荆芥穗12克、茺蔚子18克。
气轮主方:清热泻火,除湿祛风,活血解毒。生石膏30克、西滑石12克、荆芥12克、桑白皮 12克、茺蔚子12克、山栀子10克、霜桑叶30克、牡丹皮24克。
风轮主方:清热解毒。元参40克、黄柏10克、金银花30克、茺蔚子15克、三七参1.5克、生甘草3克。
内障病主方:开瘀导滞,通窍明目。当归30克、川芎10克、茺蔚子15克、香附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3克、黄芪12克。热证加川贝、桑叶、竹茹;寒证加桂枝、防风、生姜。
首届国医大师唐由之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认为眼科疾病须全身辨证论治。中国中医眼科医院周尚昆介绍了唐由之学术思想。
微观辨证:眼部望诊是微观辨证的基础,仪器的使用使的眼底病变更为直观,变局部为整体,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
气血辨证:眼是多血多气器官,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当责之于气血。
阴阳辨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为阳不胜阴。治疗原则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阴病治阳的方法,培补肾阳。
体质辨证:据体质辨证施治,对无明显症状的动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发生在中青年人、阴虚、气虚体质人较多。
病因辨证:青光眼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眼压稳定后用中药治疗,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
专方辨证:对于病因明确,证型单一可用,例如明睛颗粒的使用。
国医大师廖品正:内障眼病多虚多瘀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主张内障眼病多虚多瘀,用药时注重药物的多效性,不论补泻均不矫枉过正。她认为活血化瘀药、麝香冰片等通窍药久用耗气伤阴,须阴阳合抟而睛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翔介绍了廖品正的代表方。
优糖明1号方:益气养阴、补益肝肾、通络明目。兹用黄芪、葛根、干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
优糖明2号方:益气补肾、化瘀通络、消痰散结。兹用黄芪、枸杞、山茱萸、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生蒲黄、三七粉(冲服)、益母草、地龙、昆布。
养阴明目方:滋养肺肾、清热明目。兹用干地黄、石斛、麦冬、五味子、枸杞、丹皮、桑叶、菊花、蝉蜕、薄荷、白芍、甘草。
化瘀消肿方: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兹用益母草、川芎、生蒲黄、三七、牡丹皮、桑白皮、地龙、昆布、黄芪、白术。
兔苓丹:滋肾益脾、化瘀消滞。兹用菊花、菟丝子、枸杞、茯苓、白术、丹参、莪术、山楂、昆布、三七。
韦氏中医眼科:外眼病多为风火
韦氏中医眼科发源于浙江省东阳市,历代传人中以韦文贵、韦文轩、韦玉英、韦企平为代表,擅长采用中药、针灸等内外治法治疗多种内外障眼病,认为外眼病以风火为主,祛邪解表,轻可祛实。对于实火可以釜底抽薪,对已经中西医治疗后的疑难杂症,一方面要扶正祛实,另一方面要把西药全部停药后再使用中药。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韦企平介绍韦氏眼科用药特色如下。
药量少:羌活、细辛、蝉衣、薄荷、黄连等常用1~3克,荆芥、防风、辛夷、牛蒡子、桑叶等常用3~6克,甘菊、木瓜、草决明、青葙子、蔓荆子等常用9克左右。
组方精当:四物翳汤:四物汤加木贼草、白蒺藜、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赤石脂、石决明二药是治疗角膜病常用之品,通过临床观察,二药合用对角膜溃疡有减轻炎性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和消退角膜翳作用。
庞氏中医眼科: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
庞氏中医眼科创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130 多年,其间涌现出了庞传薪、庞赞襄、庞万敏等一大批知名的中医眼科专家。河北省眼科医院张铭连介绍了庞氏中医眼科独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
火热理论:主张目无火则不病,善治目者以清热泻火为先。但用药上又忌大苦大寒之品,用药多用甘寒药,少用苦寒药。
四大地点学说:眼之上为太阳膀胱经,属太阳地;眼之下为阳明胃经,属阳明地;大眼角(内眦)为少阴心经,属少阴地;小眼角(外眦)为少阳胆经,属少阳地。临床根据病变累及的部位,结合全身经络在眼上的聚散离合来遣方用药。尤重调理脾胃,养护中气。
目病多郁论:认为眼病虽有虚实之分,但无论虚证、实证,其症结都是“郁”,实证为因郁而滞,虚证为因郁而虚。治疗原则舒肝解郁,健脾清热,常用逍遥散加减。
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分类:热性眼病采用分期论治;杂性眼病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其治疗也围绕精、气、血、津液等进行辨治。
目络瘀阻论:缺血性眼病是常见的眼科疾病,“瘀阻”病机不同,治疗各异。
名中医陆南山:治疗眼病宜求本
陆南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仁济医院中医眼科主任。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星伟介绍了陆南山学术思想。
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宜治病求本,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如“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病,要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不管临床证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特拟“减味阿胶汤”为该病专方。
陆南山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如将《伤寒论》中的白虎汤用于治疗色素膜炎,吴茱萸汤用于治疗急性青光眼的头痛呕吐;《原机启微》中的黄连天花粉丸(汤)治疗慢性结膜炎;《银海指南》中的柏香丸治疗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者。
名中医高健生:温阳通络开郁法
高健生,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原院长,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擅长治疗眼科多种疑难病症。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严京介绍了高健生学术思想。
高健生发现古今医家治疗眼科疾病时祛风清热药使用较多,从肝论治眼病多,但从阳气、阳虚论治者相对较少。眼病患者中老年人多、慢性病多、疑难病多,若不辨明阴阳寒热,一味使用寒凉药物,反而更伤人体阳气,加重病情。故而在治疗多种眼疾时需注意顾护阳气,组方中寒热并用,既清在上之热,同时使用附子、细辛、干姜、川椒等辛热之药助肝脾阳气。如用《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视神经炎、过敏性结膜炎、糖尿病眼病、静脉阻塞等病,疗效甚佳。
常用益气升阳举陷法,如对气虚日久而阳虚的患者,益气、补脾阳、温肾阳,补火生土,常选用附子、仙灵脾、川草乌等。尤其需应用散阴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之川椒,集温阳、通阳、引阳于一身。并根据目为上焦,居阳位,重视升阳药、引经药的应用,祛风药不局限于升麻、柴胡,还可以用蔓荆子、防风、白芷、羌活等。
名中医张望之:从郁论治五轮方
已故全国知名眼科名老中医张望之,著有《眼科探骊》。张望之受老师赵化龙“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眼病亦然”的影响,认识到内障眼病多因久病生郁,郁久而生眼病。故以开郁导滞为治法,倡导“从郁论治眼病”,创制五轮主方,疗效优异。河南中医学院张风梅介绍了张望之五轮主方。
肉轮主方:健脾和胃,清热燥湿。茯苓30克、丹皮24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滑石10克、川芎10克、薄荷10克。
血轮主方:清热凉血,活血通滞。淡竹叶30克、丹皮24克、栀子10克、陈皮10克、荆芥穗12克、茺蔚子18克。
气轮主方:清热泻火,除湿祛风,活血解毒。生石膏30克、西滑石12克、荆芥12克、桑白皮 12克、茺蔚子12克、山栀子10克、霜桑叶30克、牡丹皮24克。
风轮主方:清热解毒。元参40克、黄柏10克、金银花30克、茺蔚子15克、三七参1.5克、生甘草3克。
内障病主方:开瘀导滞,通窍明目。当归30克、川芎10克、茺蔚子15克、香附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3克、黄芪12克。热证加川贝、桑叶、竹茹;寒证加桂枝、防风、生姜。
![](https://www.igancao.com/aq/asset/seo/img/ico_wraning.png)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闲诗其二 张宝华
娇阳拂袖近孟秋,陌上菊雏傲青书;无眠总是月西楼,三两点外酒空壶。去日厌饮樽溢涩,尔来方知乐中苦;男儿丈夫非八尺,顶天立地行健甫。且看当年刘季子,放浪江湖日不惑;时来运转号天命,大风歌彻沛里故。张宝华甲辰年壬申月壬戌日午时 -
从“子午流注”谈养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4—卯时(大肠经当令) 张训景
卯时:大肠经当令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大肠经最旺,是手阳明大肠经活跃的最佳时段。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手阳明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
孩子情绪压抑,肝气不舒,就会影响脾胃 谢江强
孩子中焦(脾胃)里的积滞长期堆积,不能被运化,就会慢慢地变成热。本来,肝气跟脾气从左边升,胃气和胆气从右边降,心肺之气随着胃气往下降,中焦一旦发生堵塞,就会影响人体的气机循环。不仅是成人,孩子的身体也会因为中焦阻滞而受到影响。 -
善持堂近期医案摘录(五十八)单纯疱疹性唇炎 钱开达
善持堂最近用引火汤加减治愈了一位疱疹性唇炎患者。患者女四十六岁。西医认为疱疹性唇炎无法根治,因病毒潜藏在体内,稍有不当便会复发。善持堂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审视,认为疱疹性唇炎终属热毒为患,如能去其热毒,比如釜底抽薪,何愁唇炎不愈?因疗效显著,深受后世医家推崇。 -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 谢江强
孩子痰湿一直不除,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痰湿体质的孩子,容易得呼吸系统的毛病这个孩子的舌象有两个特点:第一,舌苔又厚又腻,而且铺满了整个舌头。 -
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恶变患者的诊治 蔡乃亮
王某男61岁西医诊断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恶变2024年01月07日首诊续方中医证型:反复上腹部胀满、嗳气反酸,纳差,口干舌燥,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药方:麸炒苍术12克麸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生木香6克阳春砂6克陈皮6克柴胡7克蒲公英15克太子 -
血府逐瘀汤合炙甘草汤合陈皮枳实(橘枳姜汤)治疗心慌乏力案 张训景
检查亦无明显检查。现乏力全身不适,自觉胸部压迫感。患者效果良好,无不适感,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
小儿的膏方调理一、反复呼吸道感染 谢江强
小儿的膏方调理一、反复呼吸道感染现如今最让每个家庭头疼的要数自家孩子经常出现反复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诊断标准不同。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继续为大家解读仲师“对照条文”!这两个条文从用药上非常相似,可以说就是“一药之差”!对于另一条的解释:同样是患了“太阳病”的患者,医师同样错误的使用了“下”法,而患者在“下后”的表现却与第21条大为不同! -
伤寒论第82条 李华歆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1SPRING2024第82条中患者同样是先有“太阳病”,此时细心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整部《伤寒论》一共有398条条文,而偏偏归纳于“太阳病”的条文竟然有178条之
最新文章
-
你喜欢的春天 陈鹏
你喜欢的春天文/陈鹏医生2024.3.12我喜欢空谷幽兰喜欢看院子里的花静静的绽放松鼠在树枝上跳舞我喜欢,只是我喜欢也许是别人讨厌的苍白的岁月无数的韭菜活过/挣扎过哭过笑过终为尘埃最丑的苍蝇也是苍蝇你有你的琴棋书画它有它的春天忘川河畔的花儿正艳奈何桥后一切
-
腹泻4天伴乏力胃口差,中药2剂痊愈 宗琪
消痰气,令能食,故二方合用,患者用后诸证好转,但遗留胃中凄凉不适,考虑脾胃虚寒较甚,故以附子理中丸以温补脾阳,培补中气。
-
从“葛根汤”谈“感冒”的中医治疗 张训景
指出了感冒的相关症状。明确提出感冒的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治疗原则。林珮琴《类证治裁·伤风》记载有“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病名及其治疗。
-
鼻炎的调理 陈鹏
今天来分享调理方法。为什么鼻炎反反复复,一换季就卷土重来?中医认为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鼻炎只是反映脏腑的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除了肺虚,鼻炎同、也脱不开关系。调理肺脾,最简单是中药。
-
胸闷胸痛医案整理 谢江强
2019年9月15日二诊:服药后胸闷胸痛,十去八九,继以上方7剂治之,煎服法同前。医案105王某,52岁。
-
越婢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泽漆汤 李华歆
——高尔基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泽漆汤!该条文内容其实十分简洁,说的是患者出现了咳嗽的症状,而医生脉诊时发现了该患者此时脉象见沉,脉证结合医生直接考虑使用“泽漆汤”!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推断,让我们直接看看这个“泽漆汤”!
-
搜索性欲减退 谢江强
性欲减退除少数是器质性疾病、炎症所引起的之外,大多数属于亚健康状态。多数妇女在妊娠期间性欲有些减退。实验研究表明,性欲减退的女性,其焦虑、抑郁、偏执和敌意均明显高于男性,焦虑和愤怒能直接抑制性欲。
-
时光 陈鹏
时光文/陈鹏2024.1.16桃花早于杏花开放那时亦有春的味道熬过飘雪的冬天小木屋也倒塌了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每天学习17个小时最初的爱像火焰后面变得冷若冰箱我在时光里洗了个澡出来的时候已经两鬓如霜你可以选择不抱我两条平行线再无交集繁华落尽西风起夕阳斜语泪沾衣
-
疲劳综合征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疲劳综合征的膏方调理1.补气膏:肺脾气虚型《中医进补膏方》。饮食有节,戒烟酒;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积极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病毒感染,减少慢性疾病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有利于虚劳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