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淤、瘀

2022.01.26 482阅读 评论数 0 0
>“淤”与“瘀”,大不同
淤:水流不畅、受阻; 
瘀:堵塞、集结、成块、血栓; 

   显然,二者不能等意。淤,形容运行的状态,属于形动词;瘀,动名词,所用更偏于名词。
   气,因各种原因运行不畅,都是用郁滞来形容;而血、津、液,因为是液态,所以淤字,以三点水为偏旁;因液体运行不畅为淤,令体液失司成疾,故以用疒字为偏旁。可见,瘀,是病名,属于名词。
   现在此二字很多混淆难分,认为语文学淤瘀同用,中医学应用时也可以不需分解。其实差异很大:淤,是瘀的成因,是成瘀的前提。瘀,是淤而不畅的后果。淤瘀同用,很容易造成因果不分。前因后果混淆,这在理论和临床中,其危害大家都知道。

成淤原因及表现

◎情志失调,气机不顺


   成淤的内外因众多,就仅情志失调,气机不顺一条,表现在神经系统病因导致病理产生的,有本神经系统紧张素与缓解素之间代谢的紊乱,进而引起的内分泌、营养代谢等的紊乱,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具体各系统的失常,甚至导致躯体骨骼肌肉组织的协调性、整体功能的多种系统单个或多个的失调、下降,以及能量转换成精神态势的异常,占据组成人体最大部分的——水液(血、津、液)随之出现的多数也是运行不畅的生成。
   中医学的气机,此气的功能,既有疏导、疏通、输布的功能,更有调摄、控制的功能,气机郁滞多数导致的是“失输”“失疏”。

◎不同病因属性


   成淤内外因还有各种病因属性甚至相反的,如六淫之风寒暑湿燥火,五内气机,不内外因等。虫兽跌扑金刃房劳过逸过劳食伤,无不令气机失疏、失输。而内外因中,如此各大类众多因素参杂之下,轻重前后又不尽相同。
   现在社会又增添许多致病因素,也都直间接地或即伤及气机,或先伤及‘血分’乃至内脏腑、骨骼,不一而足。所以,气机郁滞,导致体液运行不畅的‘淤滞’,二者又都是血瘀形成的前提。
气滞血瘀,谁为因果?
   在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扑源流中仍然说到的是“气即滞,血即瘀”。明明直接外力伤体,软肌肉组织立即就有离经之血,怎么还是先提到气即滞呢?这里的气滞血瘀,谁是前因、谁是后果呢?除了伤因,他因致瘀,容易理解为先有气滞才有血瘀。而伤因直接产生的离经之血,气滞还在血瘀之前,当又是如何理解呢?
   损伤引起的岔气,大家都懂得。在气血功能之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离经之血的产生,应该最多只能说是血气同步生成瘀和滞。可是沈金鳌将气滞还是摆在血瘀的前提,这里有深层次的病理认识,才能理解。
   机体有很强的调节、恢复和再生的能力。伤损之后的离经之血,在整体经脉气血的调节下,轻微的损伤造成的淤滞,可以被修复。会留下生成瘀血的,是属于超过自体以上能力才被遗留下来的。
   从历代各派民间武医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看到,即使得到治疗了,如果还是被延误、失误治,都会在7天,或是14天,最多一个月,就会留下瘀血。说明机体没有生成相对应的调节恢复能力,是导致离经之血转化为瘀血生成的最主要的成因。而这些能力,传统中医学,就是属于气先滞造成的。
   回过头来认识前人的‘气为血帅’这一总结,是何其先知先明吗?不!完全是从客观规律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
   所以,认识“淤”“瘀”之不同,其意义绝非语文学之可以混用。活血化瘀,如果仅知道一味打通经脉,而未能先从调节、振奋、激活气机着手,也必然事倍功半,甚至罔然。


| 作者简介 |
林宏(1949年- ),男。职称:副主任中医师,被卫生部评为国医精神传承大师、中国特技名医、特色名医、国家高级专家,以及香港国际医学院荣誉博士等。
现任:国际中和科学院传统医学研究员、中华传统武医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国武医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北京)、福清南少林武医委员会顾问、《中华传统武医》杂志执行主编等。
学术成果:于1993年首创中医内伤专科门诊,针对全国临床没有‘中医内伤专科’、内瘀继变病广泛被失误治的情况,著有中华武医学丛书第一部专著《伤瘀变病》(2010年3月出版)。
临床范畴:从小到大的跌扑闪挫摔撞斗殴、各类军体训练不当、各急慢性、动静态劳损等外伤造成留有内瘀血的并发症、继发症;经穴宿瘀导致的五脏六腑瘀血型疑难变病等;癌前期病变、癌症术后抗复发抗转移等。
来源:武医内伤林宏的博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于外感须气畅中通 王永利

    周流之始,左旋于肝,又转于胆。阳明之燥,气流不畅郁而化之,虽燥不敌太阴之寒,阳明之气阖而为用,通降为顺。总而为言,太阳当升,少阳以和,阳明须降。

  • 一方三味药,一通一补一消,治耳呜真奇妙。 韦毓安

    第一种是因虚而鸣。耳朵里头被气机堵住,耳窍不通畅了,也会鸣响报警。中医讲,九窍要通,通则无病。有一个治疗痰湿耳鸣的小方子,出自《山西中医》杂志,方子也很简单,只有三味药,白术,泽泻和石菖蒲。其中,炒白术15克,泽泻30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

  • 一个方四味药能打通各种瘀血,预防心梗、脑梗。 韦毓安

    瘀血堵塞的,有一个四味药的小方子,由三七、西洋参、丹参、天麻组成,活血化瘀,疏通血管,效果非常好。三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只不过活血的作用更大一些。四味药可以及时地帮你把瘀血化掉,起到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 关于战汗的思考 曹雪盼

    战汗是温病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名词,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和愈后情况,故不得不重视。战汗是卫气营血中气分证的极期,是气分证的转折点。总而言之,战汗的出现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在临床上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 卫分证的邹议 曹雪盼

    另一方面发现在临床中,很少见纯粹的伤寒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更多的患者见恶寒发热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的,我们更多考虑用辛味辛平的药物来疏风透邪即可。

  •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思考 曹雪盼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的核心辨证之一,由叶天士首先提出,后经诸多大家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了解的样子。卫气营血相当于是从表入里而三焦辨证相当于从上到下,临床辨证往往两者相互结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了解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

  • 三年化大疫粗见 曹雪盼

    三年化疫理论粗见:"class=""_width="388px"crossorigin="anonymous"alt="图片"data-fail="0"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color:currentc

  • 一味中药治牙疼 王振刚

    尤其对于慢性牙疼的患者来说,往往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在中药里,有这么一种“草根”,虽是植物却有治骨补肾的功效,在治疗牙疼时必不可少,今天王老师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余在临床中,用骨碎补治疗以下两种疾病,效果颇佳。最为难治的牙痛,是肾虚阳浮之牙疼。

  • 康复的意义在哪里? 崔乐

    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的身体瘫痪及功能障碍使得他们丧失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为了促使这个人群离开病床、离开轮椅、独立自理生活,康复功能治疗应时而生。这些年,有很多人也在质疑康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 咳喘预防 谢江强

    咳喘预防1.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咳喘,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时治疗。因为汗多更衣不及时容易诱发咳喘发作。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