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2021.11.23 15阅读 评论数 0 0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蔡绍杰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脐针三针用法笔记 丁宁

  • 脐针入门 丁宁

  • 推拿治疗颈椎病给我的记忆 刘艳兵

    现在我时常帮朋友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疼,疗效也很棒。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总结前人的经验,积累经验,提升疗效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 针灸治疗小儿泄泻 刘剑锋

    附方《万病回春》小儿泄泻:泄泻者,乳食伤脾也。小儿常患伤食,服之立愈。

  •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 刘剑锋

    后世医家对小儿遗尿大多认为是肾与膀胱虚冷所致。鸡悂胵散,治小儿遗尿。桂肝丸,治小儿睡中遗尿不自去者。《验方大全》甘草小茴香治小儿遗尿症。我师傅传下治疗小儿尿床方。

  • 针灸治疗痄腮 刘剑锋

    以发热,耳下腮部漫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针灸资生经》少商治腮颔肿。《中国针灸学》痄腮:风池,大杼,曲池,天井,外关,合谷,液门。本人用这放法治疗我孩子腮腺炎及小孩腮腺炎多名,效果特别好。

  •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 刘剑锋

    本病多见于1~5岁的小儿,尤以6个月~2岁者为最多,学龄儿童及成人亦可发生。根据其发病季节及临床证候的表现,在麻痹前期属温病范畴,后期则属于"软脚温","痿症","痿躄","小儿中风"符病证。主治小儿麻痹(痿症)。

  • 针灸治疗阴挺 刘剑锋

    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统称"阴挺",又称"阴菌","阴脱"。阴道壁膨出,阴道内肿瘤,囊肿等,可通过妇科及其他检查明确诊断。《杂病歌》阴挺出者曲泉焦,照海,大敦共三穴。《针灸大成》阴挺出:太冲,少府,照海,曲泉。

  • 针灸治疗妇人产后血晕 刘剑锋

    接讲针灸治疗妇人产后血晕。《针灸大成》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三里,三阴交。

  • 肩痹虚实两证,对于针灸取手太阳小肠经穴的探讨 刘涛平

    小肠主液,当骨骼关节失于小肠之液的濡养时,则肩臂屈伸不用,弛缓不收或疼痛,对此诸症,可用小经穴治疗。本组穴共奏补虚益气,通经活络,调血理气之功。取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相关方剂文章

  • 八味除烦汤加小陷胸汤治疗胃脘嘈杂疼痛 林文强

    八味除烦汤加小陷胸汤治疗胃脘嘈杂疼痛主诉:胃脘嘈杂难受前来就诊。胃脘嘈杂难受,不能表达的难受,胃脘隐隐作痛,伴有烧灼,不嗳气,强迫嗳气很舒服,咽喉有异物感,口不干,口不苦,二便正常。

  • 在治疗不孕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应诊中深有感触 林文强

    在治疗无排卵不孕症中常用的两个方剂——益五合方和促排卵汤。1方剂介绍1.1益五合方在治疗不孕症中特别强调肾的主宰作用。无排卵不孕症的患者,临床上常见月经后期或闭经,月经量少,甚则稀发,经色淡红。其丈夫精子检查正常。

  • 方剂针灸处方 李坚

    很久以前收集的一份有意思的配穴处方,特此分享,希望对各师兄及老师有所助益。

  • 【行医故事】医者心有千千结 于云

    耳闻已注射鲁米那、冬眠灵等镇静解痉药,却未见效。此病此景已过四十余年,却心有千千结,"开锁法"不解其中奥秘,也无文本记录,以后也从未遇此病症。两条经文皆有类似之症,有主方治之。目前"医之所病,病道少",在悬壶行医的路上,病者病去才是医者的快乐!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