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的机制
中医外治法的机制
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的机制相同,只是一饮之于内,一施之于外,有理同法异、殊途同归之意。
1.整体观念的指导作用
整体观念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中医学认为,在生理上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将人体内外联系在一起,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在结构上密不可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同时又受到所处的自然界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内部脏腑的变化可表现于外,通过从外部四诊所搜集的资料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后即可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内治法通过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内部发挥作用,而外治法则可通过在与脏腑相应的外部组织上施术“由外而治内”,即所谓的“内病外治”原则。
2.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并能调节人体各部功能活动的通道。经络系统通过行于人体深部的经脉和纵横交错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将人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况下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系统,在病理状况下又是疾病传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腧穴是人体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们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内在脏腑及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相互输通的特殊部位,这种“输通”是双向的,即从内通向外反映病痛,又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外治法一方面在局部施术可直达病所,“不走迂途,直而能致”,产生良好的局部疗效;同时根据经络理论,在体表施术时,通过经络系统十二皮部和重点腧穴由外而内发挥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正所谓“不见脏腑恰能直达脏腑”,起到“由外而治内”的作用。
3.药物的治疗作用
古代医学家认为人体与外界之间“皮肤隔而毛窍通”,外治法中使用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被机体所吸收,从而在机体内发挥作用,吴尚先曾描述“前人治黄疸,用百部根放脐上,汤和糯米饭盖之,以口中有酒气为度,又有用姜、白芥子敷脐者,口辣去之,则知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同时,许多外用剂型如软膏、膏药等能够使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人体角质层含水量增加,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进入体内。古代著名医家徐大椿曾在其“薄贴论”中提出:“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4.与其他物理因子结合的作用
传统中医外治法经常配合热、冷等物理因子使用,如熏蒸、热熨、冷敷、冷浸,在穴位贴敷时也经常使用在贴敷药物上加热水袋助药力内行的方式。中医学认为,热则腠理疏松、毛窍开放,利于药物入于体内,且热可驱寒,加速气血运行,从而起到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消瘀散结的作用;寒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消痈,消除热邪壅滞所致的红、肿、热、痛等症。现代医学认为,应用这些比人体温度高或低的物理因子,可以对局部皮肤及组织、血液循环系统、肌肉以及炎症和免疫反应起到影响,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热、冷刺激可以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炎性渗出的吸收及代谢废物的排出。现代中医外治法,除继承了传统的这些方法外,还常与光、电、激光、超声波等物理疗法相结合,疗效更为显著。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治疗慢性胃炎验案 吴春水
张某,男,48岁。因反复胃脘胀痛3年,加重2个月。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慢性胃炎,经西医治疗后症状反复。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属湿热中阻证。 -
伤寒论桂枝汤加味 张宝华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无汗,一个是有汗,也就是说麻黄汤治疗无汗的太阳病,桂枝汤治疗有汗的太阳病。 -
临证医案 胡松岩
患者外邪侵袭,余毒未消,机体正气不足以使其内外消散,邪毒走散,流注于关节热毒蕴结,腐筋蚀骨,故见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舌红苔黄俱为佐证中医诊断:关节流注余毒流注证。患者李某,男,38岁。 -
小柴胡汤 李华歆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
孩子的“五行”缺什么? 谢江强
过去算命的人总说一个人五行缺什么,我认为这个孩子最缺的是玩。我对孩子的父亲说:“孩子放假时你能不能带他到农村去玩一次,像这样的孩子,到农村疯玩两个月,身体绝对会有变化。”您给孩子这么大压力,让他这么痛苦干什么?孩子考试是不是第一名,也不是最重要的。 -
小柴胡汤合白虎汤治疗湿疹、口苦口臭案 张训景
方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处方用药:耳针北柴胡12g,黄芩片9g,姜半夏10g,党参片10g,甘草片6g,广藿香10g,佩兰10g,石膏45g,知母15g,干鱼腥草10g,薄荷9g,薏苡仁30g,丹参30g7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2024.06.29二诊 -
三伏贴 李华歆
知道了啥是“三伏天”后,我们就知道啥是“三伏贴”了,其实古人真的非常牛,他们很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先进观念,啥叫“治未病”? -
四逆散 李华歆
话说小编在前两天的文章介绍了自己关于“四逆散”作为“解郁”基础方的粗浅认识,没想到有很多人给小编留言或者私信表示意犹未尽,让小编继续讲讲这个方子! -
初发麻疹透邪 谢江强
中医认为麻疹是阳毒,以透为顺,以清为要。而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麻疹毒邪内陷,可能会合并肺炎、喉炎或脑炎,属于逆证中比较危险的症候。而为了防止麻疹毒邪内陷,还要以清宣肺气以透疹,因为肺主皮毛,只有肺气宣畅,才能使麻疹病邪顺利透出。 -
经方实验录之高血压,颈椎病,失眠 张宝华
郭某某,女,52岁。现病史: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思睡10天。多年劳损,颈椎做病乃是旧疾,津血路阻于痰湿血淤,不能上承则经脉失养,不痛则通,不荣亦可痛。药后反馈:血压略降,头晕思睡减,嘱调畅情志,劳逸结合,首诊方茯苓20克。
最新文章
-
脉法新悟(十一) 陈玉佳
案:刁右,33岁。鼻腔奇痒、刺激不适已4月,鼻咽镜见黏膜充血。案:易右,50岁。外院诊断副鼻窦炎,平素性躁急易怒。经专科检查为鼻炎和副鼻窦炎。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咳嗽咳痰案。 李高勤
病史:2周前开始咳嗽咳痰,连续发烧2天,最高38.9,口服布洛芬、阿莫西林2天后退烧退烧。但仍然有咳嗽咳痰。咳嗽厉害时影响睡眠。分析:1.患者咳嗽咳痰2周,算是比较长了。服药3剂后,咳嗽基本消失。
-
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治疗 张宝华
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内蕴,久而久之形成结石。
-
半夏厚朴汤 张宝华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阳事不举,补肾要先健脾 谢江强
阳事不举,补肾要先健脾南先生阳事不举的情况已经有两年多了,每次到中医那儿看,医生都是从大补肝肾的角度去治,一点疗效也没有,为此他非常苦恼。治疗时只需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配合舒肝、养心、固肺、健脾来开方,若患者在服药期间完全遵守医嘱,即可收到良效。
-
黄芪桂枝五物汤 张宝华
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使用时需注意个体差异和遵循医嘱。
-
大建中汤小记 张宝华
概述大建中汤属于温里剂,首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寒引起
-
强迫症最适合夏病冬治 谢江强
洪女士的病就属于夏病,她的虚火在身体里,根本问题在于阴虚,既要补阴又不上火,那就要在冬天治,内外环境一致就能清虚火又补阴。
-
从肝入手调治高血压 缴秀珍
珍珠母还有镇静、抗惊厥、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增强记忆力、抗过敏、抗溃疡、保护肝脏等药理此患者的失眠直接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律,困扰患者最重,贯叶金丝桃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止疼通和促进睡眠及血液循环等功效与作用。
-
落叶 陈鹏
落叶文/陈医生树叶也都不说话大地也保持沉默一只蝴蝶藏在花丛中芭蕉叶也弯下腰你一路走来脸上还带着月光这缤纷的落叶如同缴械投降的样子空气沉默的如同霜降爱将永远不再我将一直流浪一直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