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而引起心脉挛急,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二、诊断
参照以下指南分别进行诊断: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
三、治疗
1、应急措施:
(1)芳香温通,活血理气,通络止痛:速效救心丸,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速效救心丸,每次含服5~10粒;通心络胶囊,每次口服4粒;麝香保心丸,每次含服2粒。复方丹参滴丸,每次含服5~10粒;冠心丹参滴丸,每次含服5~10粒。
(2)益气养阴:参麦注射液,每次40~100ml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日1次静点。
(3)活血化瘀:丹红注射液,每次30-40ml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中,日1次静点;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点;舒血宁注射液20ml 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日1次静点;苦碟子注射液40ml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日1次静点;血栓通注射液500mg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日1次静点;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mg,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日1次静点;丹参注射液20ml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日1次静点。或其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
2、辨证治疗:
(1)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痛,胸闷,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身倦乏力,气少懒言,心悸汗出,面色淡白或晦滞,舌淡紫,或有瘀斑,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涩,或细缓,或沉细,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丹参,川芎,赤芍,当归,地龙,桃仁,红花,甘松。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症状:在前症的基础上兼见肢体沉重,形体较胖,纳呆,恶心,腹胀,舌质紫暗,苔白腻或厚,脉弦或弦滑。
治法:益气化瘀,豁痰通络。
方剂:参红通络方加减。生晒参、红景天、丹参、水蛭、半夏、瓜蒌、薤白、降香、甘松、石菖蒲。
(3)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
症状:胸部隐痛,固定不移,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气短,乏力,口干,手足心热,舌质黯红,或隐青,或瘀斑、瘀点,苔薄或少,脉沉涩。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方剂: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生晒参,麦冬,五味子,丹参,檀香,砂仁。
(4)痰阻血瘀证
症状: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郁金。痰热者,可予小陷胸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中成药:丹蒌片、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心通口服液等。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症状:胸闷痛,疲乏气短,善太息,口干,足冷。肩背冷痛,心悸,心烦,两胁下胀痛,畏寒。舌淡隐青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细弱。
治法:益气化瘀,理气通络。
方剂:伏寒方加减。黄芪、白术、当归、知母、元柏、丹参、仙灵脾、仙茅(或鹿角霜)、枳壳、青皮、半夏、砂仁。
注:除上述辨证论治外,应依据心绞痛症状轻中重程度不同而对症治疗。轻者可用丹参饮。较剧烈明显者,加元胡、甘松,或酌加乳香、没药、麝香粉以开导经脉,活血定痛。若心痛剧烈,加水蛭、全蝎、僵蚕、蜈蚣、土虫。也可加血竭粉与三七粉和匀吞服,每次1.5克,1日3次。
针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痛症状往往时间较长,有时整天均胸闷不适,且多伴有心烦、少寐、头晕、健忘、腰酸、手足心热等一系列症状,其病机关键为肝肾亏虚,心神失养,给予补肾宁心方加减:熟地、山萸肉、知母、黄柏、珍珠母、磁石、代赭石、龟板、生百合、炒枣仁、远志、丹参、青皮、仙灵脾。
兼阳虚者,症见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胸痛掣背,四肢厥冷,可用制附子,干姜,人参,鼓舞心肾之阳。
兼阴虚者,症见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或潮热,腰膝酸软,可用二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茯苓。
偏阴虚气滞者,症见胸背痛,口干心烦,善太息,手足心热,舌红暗,苔白或薄白,脉沉弦或弦细。给予稳心1号加减。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茯苓,枳壳,青皮。
偏气血两虚,肝气郁结者,症见胸闷隐痛,乏力,气短,心悸,失眠,健忘,易惊,舌淡红或红暗,苔薄白或白,脉沉弦或沉弦细。给予稳心3号加减。当归,白芍,川芎、柴胡,薄荷,茯苓,白术,甘草,吴茱萸,黄连,枳壳,青皮。
如痰郁化热,见口干苦,心烦,苔黄腻者,选用黄连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3、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治疗
① 主穴:内关、郗门、膻中、心俞、膈俞、厥阴俞
方中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对心脏有特异性的作用,可统治一切心胸疾患;郗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郄穴本身具有急救的功能,郄门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活血的功效。早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的记载。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以疏调气机,宣通胸阳。上述主穴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心俞是心脏的背俞穴,脏病取俞,阴病治阳,有益气宁神、活血通络、强心止痛的作用;膈俞是血之会穴,有活血养血的作用;厥阴俞为心包之背俞穴,根据脏病多取背俞的原则,取之以调理心气、通络活血。
② 穴位加减
气虚血瘀证:主穴加血海、巨阙、足三里;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主穴加足三里、血海、丰隆、中脘;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主穴加阴郗、足三里、血海;痰阻血瘀证:主穴加血海、巨阙、丰隆、中脘;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主穴加足三里、关元、血海、至阳。
③ 方法
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两侧前臂,取內关、郄门二穴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各0.8寸,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转补法一分钟,令针感向肘部放散,能达侧胸或前胸最佳,留针五分钟后再次重复前手法,留针20分钟,再次行上述手法1次,然后出针。膻中穴向下沿皮横刺0.8-1寸,施捻转的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留针20分钟。
心俞,膈俞,厥阴俞三穴均向正中线斜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提插捻转至有酸麻感串至前胸,留针20分钟。上述主穴和配穴均日1-2次,交替应用。
上述穴位为常规毫针刺法,其中足三里、阴郗、至阳、关元行补法;血海、巨阙、中脘用平补平泻手法;丰隆用泻法。
(2)穴位敷贴
① 主穴主药
主穴:心俞、膻中、内关。
主要药物:丹参、红花、川芎、元胡、冰片。
② 穴位及药物加减
气虚血瘀证:主穴加血海、巨阙、足三里,主要药物加黄芪、红景天;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主穴加足三里、血海、丰隆、中脘,主要药物加生晒参、红景天、半夏、瓜蒌;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主穴加阴郗、足三里、血海,主要药物加生晒参、红景天、麦冬、五味子;痰阻血瘀证:主穴加血海、巨阙、丰隆、中脘,主要药物加瓜蒌、半夏;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主穴加足三里、关元、血海、至阳,主要药物加黄芪、知母、元柏、仙灵脾。
③ 调制
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以醋水或酒或鸡蛋清等,把药粉调和成糊状即成。糊剂可增强敷贴的粘着力,并能使药物缓慢放释药效,延长药物的效果。糊剂制作方便,但要求现制现用,搁置时间不可过长。
④ 用法:
使用时取适量调制好的药物于穴位敷帖上,每天贴敷6小时,1天1次,10-15天为1个疗程。
四、难点分析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难点,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问题如下:
1、患者院外管理
防治冠心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积极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更应重视冠心病的院外管理,才能取得冠心病更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存在问题是冠心病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不规律接受治疗及检查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低;合并症控制情况仍不理想等。另外,冠心病患者的院外管理需要监测的指标及用药较复杂,目前缺乏统一的院外冠心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指南,导致了医生对冠心病患者的院外管理常无章可循。
2、如何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目前现代医学虽然开展了一些新技术、新疗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阻断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在器质性疾病形成之前进行预防保健和及早干预,切实规范的做好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疗效评价体系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无论是在心绞痛症状改善,还是心电图改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实用性、可靠性还有待于检验和验证。用传统的证候概念表达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杂中药临床药效评价还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方法、标准、规范及其研究方法。从临床角度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
五、疗效评析
2011年我疗区黄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369人,总有效率达92%左右,经治疗后患者胸痛、胸闷症状均得以缓解,对于痰瘀阻络病治疗前后舌质明显改善,对于寒热错杂病人治疗前后手足冷、畏寒明显改善,经中药辨证治疗后,病人除症状改善外,在减少再住院率,预防心绞痛复发方面均体现了优势,说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无论是在本上,还是在治标上均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熵增定律与量子纠缠的奇妙关联 崔国宁
在物理学的广袤领域中,熵增定律和量子纠缠是两个引人深思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熵增定律主要关注宏观系统的热力学性质,而量子纠缠则侧重于微观粒子的量子行为。然而,要明确指出熵增定律和量子纠缠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者定量的数学联系目前还面临诸多困难。 -
熵增定律与读书的深度关联 崔国宁
在探讨熵增定律与读书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晰熵增定律的内涵。从本质上看,人的成长与发展可以被视为一个与熵增定律不断抗争的过程。总之,熵增定律揭示了事物自然趋向混乱和无序的趋势,而读书则是我们对抗这种趋势的有力武器。 -
量子纠缠与中医阴阳关系的探讨 崔国宁
动态平衡在量子纠缠系统中,粒子的状态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动态调整之中。 -
茶叶与食材的美妙交融 崔国宁
红茶的醇厚口感与玫瑰花的香甜气息完美融合,茶汤色泽红润,香气四溢。入口后,绿茶的清新与茉莉花的芬芳相互交融,口感醇厚回甘。 -
量子纠缠与肺癌的精神治疗 崔国宁
##五、量子纠缠与肺癌精神治疗的理论联系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量子纠缠与肺癌的精神治疗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但从理论上可以进行一些推测。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同时,参加了基于量子纠缠的精神治疗课程。 -
桂枝汤临床用法变化 崔国宁
总之,桂枝汤的用法变化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表现及脉象等进行灵活加减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治疗反酸烧心中药有奇效 王振刚
患者1年多前出现反酸,饮食稍有不适则出现严重反酸,食管至胃脘部胸骨后烧灼难耐,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多处求诊无效。按语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现为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属中医学“吐酸”“烧心”等范畴。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生活、饮食习惯,正所谓“ -
浅析百合病 代民涛
百合病是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本病可见于当现代的癔病,神经官能病等。但由于各自医家认识的不同,对百合病的命名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原因所致的百合病和不同体质的患者所患的百合病,其症候互有差别,治疗也应因人而异。 -
虚劳病的认识感悟 代民涛
虚劳病在临床较为常见。虚劳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虚劳病时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合并出现,日久会对机体产生危害,会引起人体元气亏损,影响人的五脏六腑功能,而出现多种疾病。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注意避免患虚劳病或者减轻病症。 -
感冒的辩证论治 丁微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二)感冒的治疗原则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方剂文章
-
神经性尿频 卢某,女,48岁,2020年7月25日初诊。 林文强
考虑患者处于绝经前后,尿路无明显涩痛,加益智仁、乌药、山药、金樱子、桑螵蛸、黄芪以固涩精气,加当归以养血活血,加川芎以助血行气,服药7付后尿路症状明显减轻,故守原方加减续服。为巩固疗效,共诊疗6次,服药4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
相关医书文章
-
肝郁脾虚症 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中医病症名。是指肝失疏 林文强
又称肝脾不调证。多发生于女性,多因情志不遂,而致肝气郁结,脏腑功能失调。其疼痛乃由肝失条达,气机不利,疏泄失职所致。日久肝气乘脾,除由胁痛外,尚可由食少纳呆,面目虚浮,肢困无力等症状。此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所致。
写的怎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