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为何因人而异 看《灵枢 五变》所指

2022.09.24 804阅读 评论数 1 2



读《灵枢·五变》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遇到一些病人,这些病人有时候会有好多抱怨说我这身体不知道是为什么天天得病,不是这不舒服就是那不舒服,而其他人家就好像没有得过病似的,同样的天气,穿同样的衣服,人家就毫无不是,而我以为一个天气的稍微转变,就会出现发烧,感冒,四肢疼痛等等不适症状。还有的患者抱怨或一旦受凉,就好像黏在身上一样,甩都甩不掉而其他人有个头疼脑热,三天两天就完全好了。这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时感受外邪,有些人得病,有些人不得病。她病的人有些得病得的是这种病,而有些人得的是那种病,就是说得的病也不一样。还有些人同时得的是同一种病,但是这种病的表现又千差万别。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黄帝内经 灵枢 五变》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如果各位同仁有时间的话,不妨再温习温习,对我们临床上解释一些疾病现象及处理一些临床病症,将大有好处
本篇讨论了疾病与体质的关系。文中以举例的形式说明了风、痹、消瘦、寒热、积聚五种病证,患者不同的体质与发病机制。发病的内因是“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因而外邪易于侵入,提示人们积极养生,以使骨节坚固,腠理致密邪不得入,同时在临床上可解决好的问题。病人问为什么自己得病,而别人不得病,为什么自己得这种病而其他人得那种,体质异也。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则善病肠中积聚。
最后讨论了疾病的发生于时间的关系,这就回答了病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季节犯病,有的季节不犯病,为什么几年没有犯病,今年就犯病了。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书中无非是讨论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奇邪淫溢,不可胜数。就是外邪入侵人体,以至于人体的症牡表现多种多样,难以尽数。三舅全名叫临床症状表现的多样性。第二个问题是解决了产生这种多样性的原因是是什么?文中以匠人斫木材为例,论述了人的体质的不同,所以得病的表现千差万别。木材的性质有的坚硬,有的脆弱。木在生长过程中的生存条件,环境的不同,生长时间的不同,在这个生存空间和生存实践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不同的气候。这样的木材的性质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包受到的损伤也是千差万别的。而人收到的寻上与母材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三个问题就是不然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症状,而且还要知道什么时间会产生这些疾病,这些症状。首先要确定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然后再掌握各个时令的气候,然后再结合病人的体质因素。这样我们就把握了五变为病的要点。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革命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医小儿多动症病程分析 李新明

    中医认为,小儿多动症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不当有关。

  • 特禀体质怎么调理 谢江强

    特禀质(一)体质特点1.整体特征特禀质可分为过敏性体质和身体缺陷两类。

  • 绿、红、黄、白、黑,五色养五脏“ 谢江强

    绿、红、黄、白、黑,五色养五脏“五色”为绿、红、黄、白、黑五种颜色,也分别与五脏相对应。不同颜色的食材、药材补养不同的脏器:绿色养肝、红色养心、黄色养脾、白色养肺、黑色养肾。

  • 外感之病考虑风寒还是风热? 曹雪盼

    学习中医,最开始也是最考验一个大夫的水平就是能不能治疗外感外感之病是邪气入侵人体的开始从表及里从外到内开始从伤寒开始我们学到的外感是外感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这是局限于仲景的时代限制恶寒发热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用麻黄桂枝以辛温解表到了明清时代介于叶天士的温

  • 皮肤瘙痒五年一案 王建飞

    主诉:双下肢及肩背瘙痒昼轻夜重5年现病史:胃纳一般,入睡困难,寐浅易醒,梦多,时有便秘,头晕。皮肤瘙痒处抓后有小疙瘩出现,剧痒难忍。此案皮肤瘙痒兼心律失常、早搏等,乃心阳不足之兆。服药后瘙痒稍减轻,自诉经常用上海硫磺皂洗澡,每周一次。

  •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脘腹发胀 夏耀飞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脘腹发胀杨某,男,3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8月25日初诊。方证辨证:此为“小承气汤证”,宜小承气汤加减治疗,其方如下:厚朴10枳实10当归15菊花10生麦芽30莱菔子10玉片10大腹皮10结果:2023年8月28日,

  • 经方适应方证治疗支气管炎 张宝华

    前胡9克、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连翘9克、桔梗9克、薄荷4.5克、陈皮18克、生姜6克、竹茹6克、炙甘草6克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150毫升,日两次温服。本方能疏散风热,止咳利咽,对于支气管炎现咳而脉浮,发热头痛或咽痛者,良效。

  • 降压足疗方 曹雪盼

    邓铁涛教授认为高血压病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整体上调整人体气血阴阳,使上亢之虚阳,上逆之气血下行,疏通经络气血,恢复阴平阳秘、气血调畅的生理状态。双足部有诸多穴位,其中有不少穴位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同时足底部的心区、肝区、肾区等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也有降压作用。

  • 骨质疏松症常用有效中成药 张宝华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常用于治疗的中成药包括骨疏康颗粒、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等。

  • 中风的辩证论治 张宝华

    2.中风后遗症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