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4.为什么血压控制挺好,还是头昏欲倒?

2021.05.29 226阅读 评论数 0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压力增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血压轻度升高,往往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就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而合理饮食运动仍血压控制不佳者则需要药物治疗。另外,临床上还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发生过脑梗者)虽然口服降压药等西药,血压控制也较好,但仍感觉头昏,甚至欲倒,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血压升高及动脉硬化都是人体自我代偿的一个反应结果(高血糖高血脂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血栓形成)。由于心、脑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全身的血液营养供应往往优先供给至心脑。当心、脑处于长期慢性供血供氧不足时,血压就会代偿性升高以增加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血量(心搏出量),从而使血液营养供给到心、脑,保障心、脑的正常运行(所以高血压容易引起代偿性心肌肥大、慢性心力衰竭)。如果血压波动较大,气血上冲头部,则容易头晕胀痛;血压缓慢持续升高、波动不大,有些人则产生耐受而无明显症状。同时,由于血压长期代偿性升高,血管也会代偿性硬化(全身大小动脉硬化),以约束血液在血管内正常运行。然而,当血压突然升高或动脉硬化失代偿时则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脑溢血。所以,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对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很有必要的。


然而,口服降压药虽然血压正常了,但心脑仍供血不足(甚至比未服降压药更甚,所以有些人不用药没症状,用药反而引起头昏不适),因此仍然出现头昏心慌等症状(心脑缺血),容易发生脑梗(缺血性脑卒中)、心梗。所以,心脑供血不足,常常是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的罪魁祸首。因此,长期慢性高血压的患者在剧烈运动、天气炎热、情绪激动等时,有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在睡眠状态、天气寒冷、体位性低血压时,又有发生脑梗的风险,这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改善心脑供血才是防治高血压、脑卒中的根本方法,而单纯用降压药“降压”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显然,西医也发现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治疗高血压、预防脑卒中要配合阿司匹林、配合降糖降脂等多种西药来综合治疗以改善循环的原因,只不过西医的抗凝、降糖、降脂等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具体省略)。当然,能良好地治标,对于预防脑卒中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容易让人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及继发性失效,而且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心脑供血呢?仅仅活血、改善循环就可以了吗?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仅仅活血、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引起脑供血供氧不足的原因也有很多。简单来说,一是因为瘀,二是因为虚,此二者也可同时存在、互为因果(虚实夹杂、因虚致瘀、因瘀致虚)。

从中医来说,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虚血瘀、血热血瘀、寒凝血瘀、痰瘀痹阻、湿热瘀阻,并可兼夹出现;虚,也可有以下几种常见证型:血虚肝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其中,气虚血瘀是脑中风发作前、后最常见的类型,此“瘀”亦可挟风、寒、热、痰、湿,其中挟痰最多(常有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病史)。因此,只有辩证论治才能既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改善脑供血不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改善症状、稳定血糖血压、防治脑中风。对于患有高血压尚未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建议在西药的基础上配合脑心通、血塞通或血栓通等中成药以改善心脑供血,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对于改善症状、稳定血压、预防脑卒中有着很好的帮助(高血压患者出现舌面肢体麻木很可能是中风前兆,更需注意)。对于患有高血压且发生过脑卒中(或有后遗症)的患者,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或者血压控制较好仍然头昏、肢麻,且中成药效果不明显者,则建议中药治疗,防止二次中风。


现举两例说明:

(一)周某某,男,67岁

2019-11-9 初诊

主诉:左肺CA术后、化疗3个月

现病史:被确诊为小细胞肺癌并行手术及化疗,在服抗肿瘤中成药复方斑蝥胶囊、百令胶囊。气喘明显,稍动即喘,气不续接,少许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胸痛,无心慌,无盗汗。疲劳感明显,白天精神差,嗜睡。稍腰酸。头昏,甚至欲倒。右手麻木不仁、握物困难(西医曾告诉他是脑梗后遗症治不好)。无明显怕冷。纳可,无口苦口干。夜寐差,多梦,有时噩梦。夜尿7-8次/夜,大便尚可。舌淡暗,左侧舌边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苔薄白。脉沉细涩。血常规:白细胞2.2↓,红细胞3.56↓,血红蛋白106↓。

既往史: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病史,在用降压(硝苯地平、厄贝沙坦),降糖(羟苯磺酸钙、胰岛素)及预防脑卒中(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脑心通胶囊)等中西成药,血糖血压控制可,但仍头昏欲倒,不敢单独外出。

西医诊断:1.肺癌 2.脑梗后遗症

中医诊断:1.喘病 2.中风病 后遗症期

辩证:肺肾两虚,气虚血瘀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2019-11-16)服上方7剂后气喘减轻,右手麻木减轻,继以此方加减续服21剂,(2019-12-16)气喘、头昏、麻木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夜尿5-6次,舌边无明显瘀斑,舌下静脉稍粗。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基本正常。继以此方加减续服29剂,(2020-1-17)活动后稍喘,无咳嗽,少量咯痰,右手无明显麻木,夜尿3次,睡眠好转。(2020-11-11)经过约1年的中药治疗调理后,诸症逐渐好转,体质增强,精神体力可,无明显气喘头昏,偶有咳嗽,稍有右手手指麻木。纳可,夜寐安,夜尿3-4次,大便正常。舌淡白瘦小,无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稍粗,苔薄白腻,脉沉细。血糖血压控制稳定。各项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后改为中药膏方继续调理巩固至今,病情稳定。(患者基础病较多,服中药的同时,继续配合复方斑蝥胶囊、脑心通胶囊、百令胶囊及降压降糖等中西成药。)

按: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血生,气行则血畅。气虚则血少,气滞则血瘀。肿瘤患者术后或放化疗后常常表现出一派虚象(西医切除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弊端),而补虚扶正恰好是中医的长项。因此,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综合调理患者体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对增强其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中药治病常可融多药多效于一方之中(毕其功于一役),既治主症,又治兼症,异病同治,所以对于基础病较多、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尤为适宜。如此,既避免了西药用药的繁琐,又通过中药配伍增效减毒,使得中药较西药的毒副作用也更少更轻。

(二)余某某,男,64岁

2020-10-23 初诊

主诉头昏、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6年

现病史:有高血压、脑卒中病史6年,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可。头昏、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口干,舌红暗苔黄腻。脉沉弦滑。

西医诊断:脑梗后遗症

中医诊断:中风病 后遗症期

辨证:痰瘀痹阻

处方1.涤痰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2.脑心通胶囊36粒*5盒,3粒/次,3次/日。


2021-3-6

自2020-10-23服药15剂后已无头昏,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较前明显好转。停药至今,情况稳定。舌淡红暗苔微黄而腻,仍有舌下静脉曲张。脉沉弦稍滑。继续中药调理巩固,守上方15剂。同时注意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4片*5盒,1片/次,1次/日。

2021-5-19

自2021-3-6服药15剂后无明显头昏及肢体麻木不适。停药至今,情况稳定。继续用中成药巩固,同时注意控制血压:1.脑心通胶囊12盒,3粒/次,3次/日。2.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盒,1片/次,1次/日。

按:长期嗜食肥甘厚腻,容易酿生痰湿(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多余的代谢产物),阻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荷,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发生脑梗心梗。西医长于治标,中医长于治本,中西医结合,则能标本兼治。对于高血压患者,西药治标控制好血压,有助于预防脑出血;而中药治本从源头是改善脑供血,才能真正预防脑梗塞。总而言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当中则中,当西则西,中医、西医应当互相取长补短,二者均不可偏废偏用。

另注:因高血压病致病机理较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本文只讨论其中常见的可能的一些情况,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医网情深2017”,一起交流学习~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涛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乌发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乌发古人提出“发为血之余”。白发的病机主要归纳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或热极生风。治疗时多采用滋补肝肾,健脾养心,清热活血之法,标本兼治。

  • 从中医角度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心得 白成振

    从中医角度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心得白癜风又名“白癫”“白驳”,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多年来,本人运用庄老法配合外用,治疗白癜风70%以上效果可以。尤对少年白癜风效果更佳。这与现代学者提出的白癜风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相吻合。

  • 不孕症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而现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一年来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夫妻生活正常,而没有成功妊娠者称之为不孕。若丈夫一方正常则要考虑是女方不孕。不孕主要分为原发不孕及继发不孕。全面阐述了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 **治疗尿毒症:探寻土茯苓的神奇疗效** 白成振

    **治疗尿毒症:探寻土茯苓的神奇疗效**在尿毒症的治疗领域,土茯苓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曙光。土茯苓的疗效,正是中医智慧与西医实证的完美结合。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6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6医案50杨某,男,30岁。治以散寒化湿理气,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正气散芳香之品为多,芳香药物不宜久煎,故嘱其煎开后,再煎5分钟即可。医案51侍某,女,51岁。配7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200mL,早晚各服200mL。

  • 经方实验录之便秘不寐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69岁。慢病多年,气血已虚,今大便干难解月余,腑气不通而腹胀不适,素有失眠,时下腑气不通,臣扰君主,神明难安也。服一次后大便未得泻,腑气运转,得屎气,即觉舒适,眠略佳。药后便通,诸症迎之而缓,且未见不适,药证魂体合一耳。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

  • 小柴胡汤(2) 李华歆

    以上“加减法”完全是根据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后可能引发的各种病情变化来对应处理的,它提现了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 夜间出汗案 朱浩宇

    某女,五十左右,夜间出汗,舌淡苔薄白,自服六味丸不效,予八味丸去三泻改汤,重用,一剂汗止。

  •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脘腹发胀 夏耀飞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脘腹发胀杨某,男,3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8月25日初诊。方证辨证:此为“小承气汤证”,宜小承气汤加减治疗,其方如下:厚朴10枳实10当归15菊花10生麦芽30莱菔子10玉片10大腹皮10结果:2023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