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胃痛的认识和治疗

2022.05.23 423阅读 评论数 0 0

胃痛是一个症状,严格来说应该把胃痛理解为胃脘痛。 认为胃痛就是胃疼,这样就会把胃定位成西医的胃,中医的胃和西医的胃完全是两回事,不要混淆。李东垣对胃特别重视,认为人体后天一切精微物质全部来源于胃,脾的功能是把胃里有用的东西转输给五脏六腑的。临床上,胃脘部属于胃,脐周,就是腹部属于脾,小腹部属于肾,少腹部属于肝。这样定位是有意义的,可以指导脏腑辨证用药。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引起胃痛的疾病特别多,消化系统的大部分疾病都能引起,比如胃炎、胃溃疡、肿瘤、胃下垂、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等,除了消化系统的病变外,肺炎、心梗、肾盂肾炎、阑尾炎等也可以出现胃痛。当面对一个胃痛病人的时候,先对疾病作出诊断是很重要的。胃痛的主要病因有寒、食、气、虚,继发痰、瘀、热、湿。受寒是很重要的病因,吃的凉了或天气凉了而致胃痛,都是受了寒了。病变时间长,慢性消化系统的病变都会有气虚。食积也可以出现气虚,中气壮一般积不住,特容易积食的人原因是他的中气虚,有的孩子一天吃三顿肉都积不住,越吃越胖,就是胃气强。寒、食、气都可以引起虚,一旦虚了更容易出现寒阻、食积、气滞的情况。在这些病因的基础上,时间长了可以继发痰、瘀、热、湿。中焦是运化水湿的,中焦病了水湿运化不及易生湿邪,湿停生痰,湿痰郁住很快就会化生热邪,湿痰热堵住就有瘀了,所谓久病入络。就是说对一个久病胃痛的病人,有可能这些因素都有。气主要指气滞,也可以指气虚。生气,是肝气郁滞了,肝气郁滞就会乘犯脾胃,肝气犯胃出现胃痛,肝气犯脾出现泄泻或腹痛,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气得胃疼","气得肚子疼"。一般来说,如果素体胃虚就容易气得胃疼,素体脾虚就容易气得肚子疼。若脾胃强壮,那只能气的胸脯疼,胸脯是肝的领地。胃痛的主要病机在于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可以是邪滞引起的,也可以是正虚引起的,有虚和实的差别。治疗主要是"通",实证以泻为通,虚证以补为通。胃病经常被外感六淫诱发或加重,但外感征象经常表现不明显,比如受寒了胃痛,基本上找不着诊断表证的依据,脉不浮身不冷,也不发热恶寒,但这时并不意味着没有外感寒邪,治疗需要把这点寒邪散出去而不能留住。急性胃病变成慢性胃病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把这点寒邪散出去,寒邪可以凝滞,寒凝可以让气血郁滞,也可以寒邪伤气、伤阳,也可以在寒邪的基础上容易合并食积,因此临床上有意地去重视由外邪引起的胃痛。比如治疗胃痛里面老百姓有个偏方,就是受了凉胃痛熬点生姜汤,生姜汤能把寒邪给散出去。喝藿香正气水也可以不疼了,因为藿香正气水也能把寒邪给散出去。或者吃一丸附子理中丸也能不疼了,但附子理中丸没有前面两种效果好,它是走里的药不走表,没有把寒邪给散出去,把寒邪给留住了。因此看起来好像这三个办法都管用,但肯定用附子理中丸是不适合的。有学者指出,《内经》"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当发生病变后脾向"阴道虚"转化,胃向"阳道实"转化,这是基本规律。因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脾才出现实热证,胃才出现得通,但在临床上基本上是不通的,临床上见到的胃寒的病人特别多。当然这句话若从纠偏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因为思维习惯经常会把胃疼当做胃寒,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胃热引起来的,要重视胃的湿热证,但并不意味着胃热比胃寒多。对脾胃病的辨证,中医积累的资料和经验要比别的方面的病变要更多一些。几乎没有没治过脾胃病变的医生,不管干哪个科,每个科的病变都会涉及脾胃。即便脾胃是正常的,在用药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脾胃。一个医生从治疗脾胃病变起手,这是很正确的。辨缓急:一般来说,暴痛,多是由于寒邪或食积,也有气滞的虚寒证。这句话理上能说可能。缓发的一般多考虑脏腑的失和,最典型的就是有的女性喜欢偷偷地生气,慢慢郁着,经常觉得胃里面有点隐痛、胀痛,这是肝脾的不和,或者气血的不和。脏腑失和里也包括脾胃失和,由于寒邪、热邪导致的升降失常都会引起,甚至由于心阳不能暖中阳,肾阳不能暖中阳也会引起,肺气的郁闭引起胃气不降也可以引起。辨寒热:这是用药最基本的前提,对于胃痛来说寒药热药吃进去马上就在中焦体现出来了,因此用对用错体现的特别快。《景岳全书》说"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寒阻凝滞,凝滞就不通。后世医家对张景岳这种说道持不同意见,认为寒证没有那么多,即便表现的是寒证里面也有郁热,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是这样认为的。辨的明明是寒证,胃镜一检查,里面充血、糜烂,明显是炎症,这时应该用凉药而不应该用热药,而我们临床也发现用热药的同时加上一两味凉药能提高疗效。但是,当我们整个方子用得偏凉的时候,突然发现胃痛加重了,也就是说张景岳说的这句话仍然是对的,只是我们应该更全面地去认识它。中医里有句话叫做"胃以喜为补",就是你想吃啥胃里需要啥。对胃病来说,对这种需要更敏感,这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当然不包括偏食。平时饮食挺好的,得了病以后老爱吃某一种东西,这时候可能身体就需要这种东西。比如对胃痛的病人来说,如果喜欢吃热的,那可能就需要热,可能这个胃痛就是寒证。喜欢吃凉的,那这个胃痛可能是由热邪引起来的。因此一定要问病人的想与不想。刘河间认为,本来是郁热,吃点热的就散开来了,因此热证的病人也喜欢吃热的。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即便是郁热,也是由寒邪郁的,用药仍然不能单用凉药。郁热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寒热错杂也是可以出现的。但毫无疑问,想吃热的,用药的时候得用热药,想吃凉的用药的时候得用凉药。不单是胃痛,其他病,包括咱们的养身保健也是一样的,想吃啥就吃啥,不要去琢磨有没有营养,想吃的就是需要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今天想喝稀饭你逼住让喝牛奶,说牛奶比稀饭有营养,这是折磨孩子。当然需要排除偏食。 


诊断:肝气犯胃,寒热错杂 治疗:舒肝和胃,寒温并治 处方: 柴胡12黄芩12姜半夏12厚朴15干姜15苏梗12茯苓18白术18吴茱萸6黄连9生晒参10桂枝15炒白芍15当归12 生姜3大枣3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一个方四味药能打通各种瘀血,预防心梗、脑梗。 韦毓安

    瘀血堵塞的,有一个四味药的小方子,由三七、西洋参、丹参、天麻组成,活血化瘀,疏通血管,效果非常好。三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只不过活血的作用更大一些。四味药可以及时地帮你把瘀血化掉,起到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 从“方证”论李东垣升阳益胃汤 叶艋玮

    升阳益胃汤组成:黄芪2两半夏1两人参1两炙甘草1两防风5钱白芍5钱羌活5钱独活5钱橘皮4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白术3钱黄连2钱加姜枣。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 卫分证的邹议 曹雪盼

    另一方面发现在临床中,很少见纯粹的伤寒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更多的患者见恶寒发热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的,我们更多考虑用辛味辛平的药物来疏风透邪即可。

  •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思考 曹雪盼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的核心辨证之一,由叶天士首先提出,后经诸多大家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了解的样子。卫气营血相当于是从表入里而三焦辨证相当于从上到下,临床辨证往往两者相互结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了解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

  • 三年化大疫粗见 曹雪盼

    三年化疫理论粗见:"class=""_width="388px"crossorigin="anonymous"alt="图片"data-fail="0"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color:currentc

  • 一味中药治牙疼 王振刚

    尤其对于慢性牙疼的患者来说,往往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在中药里,有这么一种“草根”,虽是植物却有治骨补肾的功效,在治疗牙疼时必不可少,今天王老师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余在临床中,用骨碎补治疗以下两种疾病,效果颇佳。最为难治的牙痛,是肾虚阳浮之牙疼。

  • 中医不是慢郎中:四逆汤急救 王振刚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可知,四逆汤的条文符合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其一,四逆汤条文有些症状是原发病的表现,如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下利、腹胀满,这些症状不是四逆汤证的固有表现,因此,不应该纳入四逆汤证里。

  • 秋季养生注意“四不” 王振刚

    #秋季养生秋天“四不要”,以防有损呼吸道①不吃辛辣呼吸道“喜润恶燥”,应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②不要着凉入秋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不适,应适时添衣、不洗冷水澡等。

  • 龙骨,牡蛎功效及分解 王振刚

    解读药味特点牡蛎与龙骨功效相似,均为固涩止脱之属,常相须为用,牡蛎咸涩微寒,善软坚化清热。经方中牡蛎多与龙骨相配,则尤善敛汗涩精、镇惊安神,如桂枝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康复的意义在哪里? 崔乐

    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的身体瘫痪及功能障碍使得他们丧失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为了促使这个人群离开病床、离开轮椅、独立自理生活,康复功能治疗应时而生。这些年,有很多人也在质疑康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