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文章】杨大华谈经方问题的认知

2020.07.21 10阅读 评论数 0 3
节选自《十年一觉经方梦》杨大华著 分享与各位同仁共赏 侵删 



 




1. 经方治病的着眼点在哪里




有人认为经方治病是以病名为着眼点, 理由是 《伤寒论》讲
“六病”, 《金匮要略》更是以诸多病名分篇;也有人认为是以症
候群为着眼点, 依据是经方的使用 目标多是几个症状的有机组
合;更有人认为经方就是一种对症治疗, 是以症状为着眼点。 笔
者认为, 经方治病的着眼点在于刻下的病理状态, 是通过干预内
在的病理状态来治病的 。


病理状态应当包括病理生理状态和病理解剖状态。 经方干预
更多的应该是病理生理状态。 那么, 依据是什么呢?经文中有明
确的透露。 《伤寒论》反复提到发汗后、 发汗过多、 吐后、 下后、
大下后等, 这些文字说明了什么?还不是揭示患者当时所处的病
理状态吗?! 笔者早年读到一些日本古方派医家的著作, 发现书
中对方剂主治的归纳常常把这些信息忽略掉而专注于症状。 当时
也非常赞同, 以为易学易用 。 现在发现, 这些通过竹简得以流传的文字不该这样被轻视。比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条
文, 其 “发汗后” 三 个字提示患者可能处于伤津的病理状态中,
而这种状态是最初使用该方的前提, 忽略这三 个字, 则难以理
解方中用人参、 甘草的作用 。而经文中提到的 "喘家” “失精家”“酒客” 以及 “尊荣人” 等特殊体质, 更是重视病理状态的体现。
经文中还有这些文字, ”荣气不足" "亡津液” “热结膀胱" " 胃中
虚冷" "淤热在里” “热入血室” ”但以胃中虚 , 客气上逆" "胸中有热" " 胃家实” “ 胃中干燥" "津液内竭” “寒湿在里” “此为有水气”“内有久寒” “上虚不能制下” "蓄血” 以及 “停痰宿水” 等, 它们
是什么?是病名?是症状?还是症候群?都不是!应该就是对病
理状态的朴素描述。诚然, 经方是以消除或缓解症状为最终归
宿, 但却是以病理状态为治疗切入点的。



2. 经方的用方思路有哪些



经方的用方思路大致体现在以下四 个方面:


一是单一用方。当病理状态比较单一时, 基 本上能用一张
方解决所有的症状, 至于症状是多是少并不要紧。如 “其人仍
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润动, 振振欲僻地者” , 虽然症状很多,


. 但用真武 汤一张方子足以解决。
二是根据或然证化裁的思路 。主要体现在小柴胡 汤 、小青龙汤、 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和四逆散等方。 因为病理状态的本质没
有变化, 只是外部症状的表现形式不同, 所以, 化裁后的经方也
基本上保 留 了原方的要素。


三是合方使用。 代表方即柴胡桂枝汤, 另外, 桂枝麻黄各半
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合方。


四是换方转方的思路。 当病情复杂时, 则不能固守一方以冀
收全功。 如表里同病时视其轻重缓急而先后分治。 对千 “下利腹
胀满, 身体疼痛者”, 先用 四逆汤温里, 再用 桂枝汤攻表, 而不
是归为一张方。 对千误治造成变证也常常采用 先后分治。 如桂枝
汤误治后, 先用 甘草干姜汤复阳, 再用 芍药甘草汤解决脚挛急。


《金匮要略》说: "妇人吐涎沫, 医反下之, 心下即疮, 当先治其
吐涎沫, 小青龙汤主之。 涎沫止, 乃治疮, 泻心汤主之。” 这也
是 一 个 转 方 的范 例 。


总之, 经方根据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思路, 完全贯彻 “随证
治之" 的辨治精神。



 

 



 

 



 

 


 




3. 怎样看待经方的误治问题




《伤寒论》中有关误治的条文很 多, 许多方剂原本也是针对
误治而设。 因此有人说, 《伤寒论》 是一部救误之书、 医医之书。

 




是客观存在的, 但误治、 失治却不能尽归千此。 因为疾病是复杂
的, 当某些症状尚未表现出来, 或表现为假象, 或多种疾病同时
出现并相互影响, 或病家隐瞒了某些重要信息时, 误诊、 误治在
所难免。 事实上,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也未必十治十痉, 重要的
是能尽早发现错误 , 并予以纠 正。 通常认为, 只有发生了变证或
坏病乃至影响生命才叫误治。 其实, 方与病不相合就是误治, 换
言之, 不中即误治! 由此可见, 不应当将误治作为评价医师良秀
的唯一标准。 经方中有一些特殊条文, 如 “里水, 越婢加术汤主
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胸痹, 胸中气塞短气, 获芩甘草汤主
之, 橘积姜汤亦主之” “胸痹心中疮 , 留气结在胸 , 胸满, 胁下逆
抢心, 积实雍自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 “寒实结胸, 无热
证, 与三物小陷胸汤, 自散亦可服” “短气有微饮, 笭桂术甘汤
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 一个条文后面均有两个方剂 ”主之” , 它
们不可能都是错简的。 恰恰说明古人对这些条文的用方也拿捏不
准, 这种情况下稍有不慎即造成误治。 可见, 古人对疾病的认识还存在很 大的局限性 , 误治之多也是难免的。




 

 



 




4. 经方的不良反应有多少




经方同样存在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 、 中毒、 变态
反应等诸多方面。 这里说的不良反应不是误治的变证, 是指在方证相应的前提下出现的负面反应, 即方子用对了仍然出现的不适
状况。证据何在?


其一, 方子用的很对证, 用最也不大, 但因为患者体质虚弱
却出现过度反应, 诸如汗、 下过甚等。 发汗过多也并非一定使用
诸如大青龙汤之类的峻剂 。


其二, 眼眩反应。即患者服用对证方后出现剧烈的反应, 不
久所患病症得以缓解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症状逐渐向愈的, 眼眩
反应是特殊的愈病方式, 比如战汗、 其人如冒状等。有人认为眼
眩反应是正常的不良反应, 笔者觉得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就其本
质来说, 还是增加患者的痛苦的。凡是和用药预期相左或对患者
产生不利影响的反应都属于不良反应。


其三, 治此扰彼 。是对甲病正常治疗过程中诱发乙病发作或
加重, 是捉住老鼠却损坏了花瓶。如用芩甘五味姜辛汤治咳满,


咳满虽止, 但因干姜、 细辛为热药, 诱发了冲气发作。
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 有的是患者的因素, 有的是药物的因
素。因此, 对于不良反应, 经方医家不该回避, 也不能回避, 要
有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 力争做到可知、 可控, 才能最大程度保
障经方应用的安全性 。对于容易出现不 良反应的情况, 经文里
一方面采取减扯对待, 如对千胃气弱者, “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


之” ; 另一方面是避免使用, 如 “凡用枙子汤, 患者旧微塘者,
不可与服之” 。实在无法避免的, 则事先向患者交代 "勿怪” , 并进一步解释为 " 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 让患者知情
治疗才能积极配合。



5. 经方加减的原则是什么




经方是可以加减应用的, 但加减是有原则的。 唐宗海认为:
"仲景用药之法, 全凭乎证, 添一证 则添一药, 易一证亦易一药。”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笔者认为, 唐氏的观点也仅仅是张
仲景加减原则的一 个片面。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加药, 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 遵守必须性的原则。如白虎汤
证出现显著口渴, 提示伤津严重, 此时, 白虎汤力所不及而必须
加人参。二是本着相容性的原则。即所加的药, 除了适合病情
外, 还不能引起其他变证。芩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治有 “其人形
肿” “其证应纳麻黄, 以其人遂痹, 故不纳之; 若逆而纳之者必
厥"。 很显然, 是畏惧麻黄的 “发其阳” 而改为杏仁。 也许加杏
仁不如用麻黄消肿迅速, 但权衡利弊还是退而求其次。


减药 , 一是该药影响了配伍后方剂作用的合力方向 , 或从单
味角度来看不适合疾 病现状, 留 之可能会起反作用因而必须去
掉。 如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或然证有 " 渴 ” 时去半夏 , 半夏 除
饮, 千伤津不利故去之。这也是遵循了必须性原则。二是该药为
可有可无的赘药。当小柴胡汤证呕吐消失时, 半夏的应用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 本着组方的简练性原则把它去掉;当患者没有
胸胁苦满而表现为腹痛时, 则去黄芩加芍药,从张仲景的配伍来
看,柴胡和黄芩配伍以胸胁部为目标,既然不存在胸胁苦满, 则
黄芩也没有必要使用了 。减药,体现了宁缺毋滥的制方精神,也
造就了简练明快的用药风格 。



6. 如何看待经文中的 “差”




经文所说的 "差” 是什么意思?初学经方时,笔者将它理解
为 治 愈 。 但 今 天 重 读 , 觉 得 应 当 指 症 状 当 时 缓 解 。《 金 匮 要 略 》
说: “下利己差,至其年月 日 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 。” 可知,
差后仍有复发之可能 。古人认识到许多疾 病不能根治,治疗也只
是缓解症状,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次数,提高生存质量。经方大
多是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片段问题, 自然有其局限性 。明白这些,便不会对经方疗效产生误解,甚至神话之而认为经方无
所不治、 无所不能 。正确认识 "差",才能正确评价经方, 而正
确地评价经方疗效须依靠规范科学的大样 本临床观察 。科学而恰
当 地评价经方的疗效是经方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经方现代 化的
重要内容之一 。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甘草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卫分证的邹议 曹雪盼

    另一方面发现在临床中,很少见纯粹的伤寒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更多的患者见恶寒发热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的,我们更多考虑用辛味辛平的药物来疏风透邪即可。

  • 粉刺治疗的医案心得体会 王振刚

    病情资料张某,女,41岁,2022年4月10日初诊。此患者经常给来访者讲课,粉刺影响自己仪容仪表领导多次提示,自己心理压力大,今来就诊。

  • 中医不是慢郎中:四逆汤急救 王振刚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可知,四逆汤的条文符合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其一,四逆汤条文有些症状是原发病的表现,如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下利、腹胀满,这些症状不是四逆汤证的固有表现,因此,不应该纳入四逆汤证里。

  • 秋季养生注意“四不” 王振刚

    #秋季养生秋天“四不要”,以防有损呼吸道①不吃辛辣呼吸道“喜润恶燥”,应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②不要着凉入秋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不适,应适时添衣、不洗冷水澡等。

  • 龙骨,牡蛎功效及分解 王振刚

    解读药味特点牡蛎与龙骨功效相似,均为固涩止脱之属,常相须为用,牡蛎咸涩微寒,善软坚化清热。经方中牡蛎多与龙骨相配,则尤善敛汗涩精、镇惊安神,如桂枝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阿奇霉素需避免的10种搭配 王振刚

    在使用阿奇霉素期间或者停用阿奇霉素后至少1个月内,需降低地高辛的使用剂量。阿奇霉素抑制肝微粒体酶,可减弱利福平的代谢清除。阿奇霉素好用,但必须慎用。

  • 食管癌的中药调理 谢江强

    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痰气交阻型主症:吞咽时如有异物梗塞,呕吐痰涎;胸胁痞满,或伴疼痛,情志抑郁时症状加重,嗳气呃逆;口干,大便秘结。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加阿胶250g,鳖甲胶150g,炼蜜250g,黄酒500mL收膏,冷藏备用。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

  • 产后恶露不净吃什么 谢江强

    大枣、板栗洗净,和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至粥熟,加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适用于产后瘀血作痛、恶露不净。适用于产后恶露不净。将前2味药捣碎,与红糖、大枣一同放入容器中,加入米酒,密封浸泡10~15天后,滤去药渣即成。